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4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三
学术三儒行
武进盛康旭人辑
士论
柯培元
自古人材之盛。俗化之隆。莫如成周之世。周之所以造士者。何其详也。自乡射饮酒合乐养老。以至劳农讯狱。饮至献馘。皆在于学。士皆与于其事。其术则顺四时。而使之弦歌蹈舞。读诵辨说。习其筋骨于节度之中。一其耳目于声容之地。闲之尽其物。而究之有以达其材。防之充其途。而养之有以全其性。士之行修德成而可以为世用。非独其质。亦先王之所以教之。有其具也。今之为士者。惟读诵之存焉耳。而使之作为文词。以徇程式。而求合有司之尺寸。有司亦以操进退之权。以为毕吾职守。宜乎古之君子。有感于古今成材之难易也。匪独此也。其习于诵读。而骋于文词。汲汲然以求合于有司。不得不谓之士。其犹有三代之遗也。盖自汉魏而降。不专经师。率由异途以见事业立功名。岂独三代以下无全人哉。先王之教寖废也。亦已久矣。盖余闻之。士。事也。此孟子之旨也。许氏本之以着说文。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之义也。其立之也微。其行之也着。微者立于不可知之表。尝托于着者以行。而着者所以行其所立。故虽烦且密。而皆有以达人之材。尽人之性。先王之立教也。凡以禁过御淫。去昏彻蔽。使人自得其心。是以由其道者诵说讽咏。则涣然博其义理之趣。戛击拊奏。升降俯仰。莫不油然畅其心。而乐于所学。夫道德之为天下国家。守之必本于行谊。行之必济于材能。立之必厉于气节。三者皆士之所以自见于世而自立。以符道德之实者也。今之为士者。行谊既不见称于时。材能又无所施于用。气节遂为见诸空谈。而诩诩然负道德之名。不亦足为当世羞耶。嗟乎。先王之教之寖废也亦已久矣。诚使今日探本溯源。而讲三代立学之义。俾为士者少而习焉。长而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即使讲习读诵之用于训诂。而词章之拘于格法体制者。其言亦皆有物有伦。不病于繁文缛节。雕绘藻饰。而皆可以谓之道德之文章。以是教之。以是取之。自可以得为天下国家之成材。夫修其身以为天下国家者。士之事。而先王之教出于此也。养之使可用。而后用之。以其素所养。则士之出而任天下国家之事。宜无不能为者。此育材选贤之方。而道德之一。治化之隆。其术亦由乎是。是其为法。亦何以异于成周宾兴之良。惟其所以教而取之。视夫司徒之所掌。闾胥族师之所书。大司马之所论。古今同不同可知也。唐裴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嗟乎。器识者。道德治化之所由明也。先王之养之以此也夫。
名节篇
汤成烈
为政者。欲救风俗之敝。莫如端人心之趋向。欲端人心之趋向。莫如崇名节之士。表扬之。尊显之。以动下士爱慕之心。以示齐民礼敬之式。凡人心骄矜而护前。故励之以名。人心诡随而放佚。故闲之以节。是名节者。士君子之大防也。圣人论士。曰行己有耻。励其节也。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欲附君子之林。必有介然不易之节矣。子臧曰。圣达节。次守节。尚论古人。达节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敝屣其国。甘心穷饿。皎焉上与日月争光。闻其风者。仰而思。惄而慕。孟子所以称为百世之师也。后世梅福严光郭泰黄宪申屠蟠管幼安陶潜谢枋得诸人。或逃名匿迹。或槁饿没世。追踪前徽。庶乎无间。下此硜硜绝俗。秉节不回。汉宋之世。更仆难数。良繇讲学风盛。士束其身。民新其俗。当时儒者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言。善教入人。舍生取义。君上以风臣下。父老以诫子弟。虽乡曲里巷。妇人女子。亦知贞洁之可慕。而惧名节之坠。则庠序之士。有不白圭其躬。而虑青蝇之是集哉。故必兢持于平日。斯能取决于临时。盖平日爱名。不敢放纵于礼法之外。以贻父母之戚。与不令之名。则其人为世仪表。不待临时立节。而后起人之爱敬矣。平日放纵妄为。败礼败度。不顾贻父母之忧。妻子之累。加之恶名而不恤。则为人不齿。而不必问其末节矣。是名者。实之所归。实不副名。其名必败。惟君子不患名之不立。而患名之不副。故闻过情则耻之。没世不称则疾之。闻人之毁。兢兢惕励。返躬自修。闻人之誉。内省不疚。不敢自居。闇然日章。久而弥光。风声之树。式于乡闾。一行一言。应乎千里。处约则泊乎寡营。达道则毅然难犯。有确乎不可拔之志。斯有凛乎不可夺之节。夫然后得成君子之名也。然此士大夫之行。而非凡民之所能也。盖凡民必有待而兴。非上有激劝之。风励之。不识不知。少成习惯。未有不日趋下流者。矧浇侈之风盛。怀利之心锢。冒卑污而不羞。安鄙吝而不觉。败类日多。名节埽地。当此而欲变化人心荡涤污俗。为治者果何术之操乎。顾氏曰。惟以名为治。乃可以胜之。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清廉洁者显。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于是彰瘅严而善恶着。贞邪别而荣辱异。人有不动其心者哉。南史言。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其治乱之迹。相去亦远矣。盖不能使天下之人尽喻于义。而能使之知慕乎名。操是以进退人才而鼓舞之。笃信好学之儒。升之清要。洁己爱民之庶尹。赐之田宅。上行崇学兴廉之政。下守难进易退之义。徇名急于趋利。守志所以全身。则赏清节而礼名贤。岂不可端人之趋向。以救风俗之敝乎。
示庆藩论人品
郭崑焘
从古小人之情状。千变万化。大要一私字尽之。凡可以自快其私欲者。非独恻隐慈爱是非羞恶辞让之心。可尽归于泯灭。即祸福利害。亦非其所暇计。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也。趋避之见。君子弗取。然小人而尚知趋避。则犹未为小人之尤。今之小人所以万无可救药也。至于号为君子者。又惟务以自了为事。于举世之利病休戚。漠然无所动于其心。功名可居则居之。嫌怨不必避而亦避之。用是安享荣华。身名俱泰。究其本原。则亦均之自私而已。合天下之君子小人而一出于私。天下事尚可为乎哉。
朱建论
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恩。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无过礼。无。则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且辟阳侯之奉裞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陷以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直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自好着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裞以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着行立节。一旦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阍者论
邓瑶
邓子端居无事。一日有客排闼入。悻悻然告曰。适诣显者门。为阍者拒。懊甚。故退而就子斗室。邓子肃客对曰。君子穷而在下。则视其所与。其人为庞儒硕学。蓄道德而能文章。足以生吾严惮愤厉之心。资吾身心性命之益。而因以发名成业者。吾必执弟子礼请见之。虽屡踵其门不为辱。其次博洽多闻。足以祛吾固陋。而扩充其耳目。增益其知识者。吾必因缘求见而友之。其次喜任侠。尚气节。一与结识。足以共患难托死生者。吾必阴求得之。引为昆弟之好。若皆无足取。而与其人有乡里之故。亲串之雅。彼虽位尊禄厚。而我之姓名家世。度其未遂遗忘。则亦可以持刺谒之。何则。羁旅之人。远来异域。或冀其能馆我饮食我。而藉以弛其担负。亦窭人子必不得已之苦衷。识者亦不得遽相訾诮也。今子之所诣者。果足当吾师吾友。与为吾昆弟之好者乎。抑果为子乡里之故。亲串之雅。素知姓名家世。而足以通有无时缓急者乎。既皆无之。而子顾贸贸然造门请谒。其不见纳于豪奴固宜。隋珠赵璧。至重也。而急于求售。则市魁牙侩。得而低昂之矣。吴娃越姬。至美也。而轻于自媒。则厮养舆台。得而戏谑之矣。何则。自炫其宝与自呈其身。实有自取侮辱之道焉。礼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今君此行。不可谓非失足矣。尚哓哓然蓄怒于某氏之阍乎。虽然。达官显宦。巍然坐廊庙。秉节麾。号称奔走天下士。其亦当求古人礼贤下士之风耶。武王之门铭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周公为家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接白屋之士。盖古圣人之不敢失礼于人如此。史记郑当时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晋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待士。凡阍寺无礼者。辄对客杖之。是皆有古人之余风焉。故善处贫贱者。不可轻诣人以失己。善居贵显者。不敢轻慢士以失人。
书刘海峰续难言后
熊少牧
刘子海峰难元许鲁斋儒者以治生为急之说。以谓儒者所志何事。治生岂其所宜。且鄙鲁斋以学道博天下之虚名。以治生收天下之厚利。其言甚明辨矣。然遂谓儒者绝不宜治生。是又不然。诸葛孔明。三代下具儒之体用者也。顾其言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有余。臣身在外。不别治生以长尺寸。繇是观之。使孔明并无田桑之业。未必不为子孙衣食计。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谓贫不必忧。非谓谋道者必宜贫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亦谓士可以无恒产。非谓士不宜有恒产也。然则治生亦儒者事。特不当以为急务耳。刘子所云。或一时有激之论与。独其谓鲁斋为讲学之徒所尊信。后之伪儒幸其说出自鲁斋。将假之以济其贪污。则直穷流弊。其言最为沈痛。何也。乡曲庸鄙者流。及市井鬻贩之子。巧析锱铢。惟日不足。固然其无足怪。乃冠儒冠。服儒服。进退于搢绅先生之闲。焦心疲力。谋良田美宅。以肥其身。以利其后人。稍不快意。辄假声势恫喝。摇动官吏。人莫敢谁何。私相诟病。避之如鬼蜮。而彼若罔闻知。深诡自饰。遇贫而黠者啗以小惠。俾为之延誉。割产之不毛者为族义庄。复托诸诗文以见志。若介如伊尹。清如伯夷。可当之而无惭。吁。此乡曲庸鄙者流。市井鬻贩之子之所不为。而儒者悍然为之。是则鲁斋之说误之也。虽然。世道人心之变。儒者且不自好若此。又岂鲁斋所忍料及哉。
怀寍端士习示
左辅
为端士习以崇风化事。照得士居四民之首。实为风教所先。士习端则民风正。亦风行草偃之象也。士有百行。贵务实德。弗盗虚声。故孔子言士。耻在行己。孟子言士。事在尚志。盖必耻所不可为。而志其所有事。然后副乎士之实。而不愧夫士之名。伊古及今。道非不相及。习与性远。途遂多所歧。从恶如崩。效尤滋甚。邑中子弟。或列身黉序。或纳粟成均。已入衣冠。号称俊秀。乡市齐民。咸已尊仰。正当顾名思义。立行矜名。闭户潜修。勿干外事。即周旋里党之闲。亦扬诩诗书之气。与父子言慈孝与弟兄言友恭。俾草野庸愚。咸识尊亲之义。比邻父子。俱消淩竞之风。本县将趋风以从。望里而式。乃有构讼称师。舍其所业。各怀刀笔。竞肆譸张。甲乙偶有违言。楼阁已凭空架。靠衙门餍酒食。与胥吏为弟兄。却行如蛇。昼伏如鼠。又有垂涎漕余。或包或告。三三五五。乍合乍离。恃顶带为篆符。执官吏之长短。岂仅子衿之佻达。俨同山鬼之披猖。招摇仓廒。顾盼自得。谿壑既厌。妻妾可骄。自矜图利之终南。不顾呈形于牛渚。嗟嗟。此皆士也。而为此态乎。由是有试为士而称童者。遂扬波而汨流。俱去顺以效逆。以党同媒。为应求。以淩蔑官长为意气。一下试檄。如王夜郎。迨僦鸠居。势成乌合。或掉臂而入都市。或倚醉而闯寡门。并欲恃众胁官。遂其奸横。倘或探囊不戒。遂令诈袋大张。哄公堂者人百千。殴捕役者日三四。意谓藉之鼓浪。可以燥脾。是诚何心。谁职其咎。凡若此者。不但不可为士。抑亦无以为人。古之为士耻盗虚声。今求若辈为盗虚声之士而不可得。岂非志士之羞哉。士且如斯。民乎何望。傥复构煽。酿祸必深。诚士民之忧。亦本县之责也。本县为皖吏有年。往来会墉。颇悉风尚。为此示谕各生诸童知悉。尔等泽躬诗书。知自爱重。务益励名行。树之风声。有不安本分肆行无忌者。务细绎本县示词。翻然自悔。其为良士。倘不知悛。法不尔宥。檩之慎之。
与刘明东书
陈世熔
自乙丑三月。与足下及律原石甫七峰五人。酣饮大观亭佘忠宣公墓侧。上下千载。击节高歌。不知人世更有得丧穷通之事。意谓颍川德星聚后。此再见矣。日月如流。寒暑三易。律原石甫皆已领解。而足下七峰与仆。尚困一衿。士固不以科名为重。然舍此更无进身之阶。亦不能不降心相从。几幸于一获也。仆伏处乡闾。足下与七峰外。无知我者。而大江南北。莫不传有奇才刘开。盖自姬传先生登高而呼。曾宾谷韩桂舲诸大老同声赓和。遂以弱冠之年。名满天下。几与洛阳贾生相埒。此固可喜。然亦可危也。名者造物所忌。以贾生之才。遇汉文之主。尚不免于绦灌之谗。出为长沙王傅。悒郁以终。今天下长治久安。虽有贾生之才。亦无所用。公卿所称好士。无过致书僚友。分其余润以为衣食之资。始至亦礼貌之。以为间出之英。扶摇可直上也。阅数年而头巾如故。刺入有厌恶之比于索逋之客矣。更阅数年而头巾仍如故。足及门则阍人将辞焉。甚且轻贱之等于乞食之儿矣。世情大概如斯。固不足怪。足下谓仆瓮牖自安。不能存活。劝令怀宝求售。然仆见足下夜光所投。虽不遭撞碎。亦未有以秦城相偿者。而终岁曳裾劳扰。似无读书之隙。窃恐所得少而所失多也。仆自受知沈巡梅夫子及吴江周石先生。共为延誉。亦有微名。而私念盛名难居。微名亦未易副。能长保此名不失。方为不负知己。足下长于仆三岁。天资十倍于仆。婚于望江倪氏。其家多藏书。妇翁颇有资助。正宜谢绝外缘。壹意读书。天之生才。夫岂偶然。其克底于成。与辍于半路。则视乎人之所以自处。愿与足下共勉之也。
复沈舜卿先生巍皆书
吴廷栋
来书所示官场之弊。谓士大夫无耻如此。安得不江河日下。实深中今日人心风俗之弊。其积重难返。莫如今日为甚。某窃观大易剥之一阳。将尽于上。即复之一阳。已生于下。天运原无往而不复。而倾否亨屯。要必恃有仁人君子维持补救于其间。此人所以为天地之心也。故欲挽回尽人之无耻。必先视乎一二人之有耻。世有贤豪。固当独任其责。即吾人同生斯世。亦当分任其责。达而在上。权足以有为。则挽回以政教。穷而在下。权不足以有为。则挽回以学术。即伏处一隅。足不出里閈。但使声气之应求。能成就一二人。即此一二人。亦各有所成就。将必有闻风而兴起者。纵不幸而载胥及溺。犹将存斯理于一。。以为来复之机。是亦与于维持补救之数也。若不知此义。而惟自求一己之安。则饮食居游之众人而已。其亦仅愈于世之败常乱俗者耳。天生是人。究何关于有无哉。虽然。所谓有耻。非徒抱羞恶之隐也。必其一言一行反之此心而无愧。而后可为有耻之士。此圣人言有耻而必实之以行己也。张杨园先生曰。此身在天下。与人并立。不为人转移。即能转移人。无中立之势。呜呼。可不慎哉。此言诚可味也。至于升沈显晦。惟当付之时命。若生一分计较。恐即增一念怨尤矣。直抒鄙见。质之左右以为何如。
与杨性农书
吴敏树
敏树再拜奉覆性农同年仁兄左右。前承委点校大文。负恃爱好。辄竭愚虑。惟无以仰称高明之怀。而妄庸訾议是惧。不谓过蒙鉴许。以为麤知文事。重复增寄巨稿。手教谆谕以古人居丧不废讲学之义。敏树近以小祥在庐下。未遂辍弃文史也。而于性农深推谢之可乎。敢复妄有商订。伏惟宽谅而览究之。幸甚。窃惟古文云者。非其体之殊也。所以为之文者。古人为言之道耳。抑非独言之似于古人而已。乃其见之行事。宜无有不合者焉。今性农之文。于古人之言。庶乎近矣。虽然。窃独有所甚疑。而以为未至于古人之为者。则送陈吉安之序之所云也。性农岂有求托于吉安。假光宠于吉安者。性农非有求托于吉安者。非假光宠于吉安者。其亲贤善友。而欲偕之于道。素意固然也。而愚所不然者。性农学于古人。则当从孟氏之道。立身名于时。而今也师宋鈃之余教。以强说为高。行无益之谋。而滋俗人之议。甚可怪也。不观孟子乎。孟子陈先王仁义。运天下如反掌。当世之人。苟得而用之。其利泽于人。至无穷也。然而王公卿相。非先礼焉。弗往见也。其人苟自可就见者。虽先礼焉。犹弗见也。孟子岂不欲以其道救当世之急哉。所以然者。身不重。则道不尊。虽日持道以强语于人。犹闇投夜光而遭按剑。于世奚益。而于己甚伤。故弗为也。夫当世之人稍贵达者。其庭下走趋之人必多。彼直以一世之人皆然。无有异者。故其居己甚恃。而视人也甚轻。亦势使然也。吉安以三十之年。出翰林。守名郡。意气故已盛矣。性农偶道长沙。与之旧识。一投刺焉其可也。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谒而终往造焉。则何怪他人之讥议也。性农固曰。此吾友也。能好善者也。其官位又非骤高。不至简礼于我。其有他故焉。未可以是罪而弃之也。则未知彼其亦曰。此吾友也。是其来也。将进我以善者。我之官位不足以骄此者也。其然乎。其未必然也。然则性农待彼诚过。而所以自予。乃非君子之道矣。夫君子之行。岂一端而已。其于世人。岂能无受其非诋。要于嫌疑之际。尤有可以自处者焉。尝怪韩子之言道。必称孟子。孟子不见诸侯。而韩子促数呼号于当世大官之门。求衣食焉。何哉。唐之世。士率家于官宦。无乡里之业。以资其生。为韩子计者。不若是。则家口数十。皆将穷饿以死。韩子以为饿而死者小道也。不足以明吾之志节。故遂往求焉。然犹大声疾呼之。高自期许。不卑乞。岂不以其所为若是者。且贬吾志而乏吾气哉。然则韩子之心。可谓甚苦。而其事犹可以无讥焉。若夫君子将用其所学以博济一世之人。则必曰请之而后告也。求之而后与也。道未有不出于是者矣。故尝试论之。今之世。朝廷设科举以待士。士或伏处岩穴。养高名以待征请。虽近似于古。究之于义则未然也。何则。科举之设。上之人固请而求之矣。虽公车十上。君臣之义。犹无害也。至于诸公贵人之交游。窃以为不见之义。当在于此。其或穷困待馆谷以活身家。则韩子之事。可择而取焉。其他则非吾之所敢知也。性农往在京师。以亲贤取善为名。高名士为达官者。交之殆。。议者遂有名士经纪之目。其言。于人。人辱相与商治古文。当以古之道相切劘者。故因送吉安序极论之。伏惟鉴其狂愚。少留意焉。
致李次青
胡林翼
久病未能作书。而蕴结特甚。近闻怀思返里。观小桃源记之作。知其愤激有深焉者矣。昔诸葛公之短长。陈寿讥于史册。时俗之论。何足以蔽高贤。况兄以仓卒召募之师。跛倚而疾入徽城。谓锐于行义则可。谓精于治军则不可。失律之咎。涤帅所属望于兄者甚赊。故责备于兄者亦切。盖徽防关系之重。至于急不择言。弟再四寓书。不能申救。亦未免参之过激。特念兄数载行闲。而尚未知今日贼势之盛。数千人不能以自立。涤帅信兄之过。亦兄自信之过欤。然犹是君子之过也。林翼之敬兄。谓其爱才如命。嫉恶如仇。其诚心可以共谅。而知人之明。则尚未敢以相许。然要不至于随人指嗾。而因失所亲。乃近闻右军欲勾致阁下。遣人由祁门而江西。如苏秦以舍人随侍张仪故事。其用计亦巧。而兄不知却。何耶。岂亦未免动心耶。大抵吾儒任事。与正人同死。死亦得附于正气之列。是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为千古之玷。况又不能不死耶。处世无远虑。必陷危机。一朝失足。则将以薰莸为同臭。而无解于正士之讥评。右军之权诈。不可与同事。兄岂不知。而欲依附以自见。则吾窃为阁下不取也。兄之吏才。与文思过人。弟与希庵兄均埽榻以俟高轩之至。如可相助为理。当亦涤帅所心许。何尝不欲酬复前劳。与其危身以陷险也。弟以与兄有素日之雅。故敢尽情倾吐之。
赠易笏山序
吴大廷
呜呼。今世之慨然于人才难得者。我知之矣。其侈谈经济者。才气自负。往往淩厉震踔。视天下事无不可为。或时与机值。亦尝赫赫着功勳。不幸而偶蹉跌。或适遇非常骇愕之事。则气沮神伤。嗒然若丧。较之木讷无能者而有甚焉。其高语性命者。无程朱明体达用之学。而唯知矩步规行。拘守小节。至开物成务。凡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机。与夫治兵。众。一切张弛缓急轻重之宜。概焉莫之深省。试以事百钝并见。而天下遂纷纷以道学为诟病矣。嗟夫。道德事功。是果为二事哉。道德事功之出于二。此天下事之所以不治。而人才之所由不可得也。且夫古之君子。内以自治其身心。而外以备天下国家之用。故方其处也。退然若不胜。及其得所藉手。或投之盘错之地。或试之以金革。百万安危。决于俄顷。生死介于须臾。而当之者从容擘画。恢恢乎有余裕焉。无他。其素所讲明者然也。后之人分道德事功为两途。故其学不能以相兼。而其弊每因以互见。惜乎吾深有鉴于此。而力不足以副之也。吾友易笏山遭时方棘。心焉忧之。思以一身矫其失。而于是毅然有请缨之志。笏山之学与余同。交日益亲。而其才气则过余远甚。故余于其行。惄焉以悲。又不能不肫然以望也。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况并未至九十者乎。然则笏山亦交修焉而唯日不足。其可也。士之自待也重。则其责之也愈殷。而其副之也为尤难。继自今。子将无驻足之日矣。呜呼。其可不勉也夫。
赠林封翁序
冯志沂
国家以经义取士。二百年来。名公卿魁才硕德之士。皆出其中。可谓盛哉。顾或者谓时文不足以得士。欲变科目法。行古选举。夫法无久而不弊。时文之盛也。名家老宿。或得人一文。辄决其终身品谊福泽无爽。其弊也。则歧人与文而二之。又其弊也。则并所为文者而失之。诚使得文行合一之士而取之。是以科目之名。而行选举之实也。奚其弊。新会林生青萍。余己未典顺天试所得士也。闱中见其文。已洒然异之。撤。来谒。乃得生之为人。恂恂笃实士也。久之益悉其家世。乃知生之文所以能然者。由其内行之醇备。而其行之所以克修者。盖皆出于其尊人丹年先生之教也。先生之处家也。以孝友着称。年甫弱冠。虑无以奉毋。则弃儒而贾。家以日起。奉甘旨。洁盘匜。怡怡色养。数十年如一日。抚孤侄如己出。里党无间言。其交乡党。贫必施。饥必赈。寒士待以举火者百十家。有客某假其赀出行贾。折阅千金。还其券不复问。其尚义若此。至于排难解纷。使乡里阴受其福。而己不居其名。其事尤不可胜数。盖其天性然也。青萍尝为余言。岁甲午。族人与乡邻械。。先生度不可止。乃阳谓族曰。。胜负不可知。盍听彼先至。所。我徐出应之。彼竭我盈。必胜之术也。众皆诺。则密使人告敌曰。彼族已不敢出。盍舍之。敌亦信之。比族众出而敌去久矣。。遂止。衅亦遂解。族与邻徐乃知先生之为也。则相与尸祝之。余谓以此一事观先生。非独仁也。知亦异焉。夫天下不患有事。患任事者之才不胜事。夫至于才不胜事。则杯酒可弭也。而至于狱讼。鞭挞可威也。而至于甲兵。一方之兵足办也。而蔓延及海内。患可胜言哉。然则如先生者。岂独其乡人尸祝之。盖亦天下之人所共叹仰。而惜其未尽其施者也。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
学术四法语
武进盛康旭人辑
原性
廖连城
天命之谓性。浑然一理而已。宋儒则谓有义理之性。有气质之性。是析性为二矣。吾谓性只是义理。而气质不可以名性。性犹水也。气质犹蓄水之池也。而名池为水可乎。性犹米也。气质犹煮米之釜也。而名釜为米可乎。池垢则水。。非水。也。池。也。釜秽则米黑。非米黑也。釜黑也。气质恶。则性被锢。人之有不善也。非性不善也。气质使然。岂可不知变化哉。变化气质之道无他。遏人欲存天理而已矣。天理者。所性而有者也。人欲者。缘气质而生者也。人具耳目口身之质。其能听能视能言能动者。气之灵也。而天理寓乎其中。听思聪。视思明。言思忠。事思敬。则天理为主。气质无权。而人欲潜消矣。喜听淫声。好视邪色。言而无信。动而无礼。则气质用焉。人欲纷生。而天理不能作主矣。然则遏人欲。存天理。岂非尽性之全功乎。是故圣人者。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最上之金。洁净光明。而无一丝铜铅之杂也。贤人者。循乎天理。而未免有几微人欲之私。如中上之金。坚实朗润。而不无一二丝铜铅之杂也。中人者。。乎天理。而累于人欲之私。如中下之金。合铅铜以成质。而闇然不见其色也。愚不肖者。天理为气质所拘。人欲从而锢蔽之。如在矿之金。杂以铜铅。覆以土石。樵牧者过其间。不知其有金也。然谓无金则不得也。苟掘取其矿冶而分之。去其累金者。则灿然生色。虽牧樵夫。亦识其为真金矣。今自中人而下。见圣人贤人亦知慕之。而自谓不能甘于暴弃。是杂金于铜铅之内。埋金于土石之中。变其本体。忘其固有。而徒垂涎于他人之金也。岂不惜哉。
习说
刘蓉
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嗣复起旋。履其。。蹴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于是作而叹曰。习之中人甚哉。足之利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既久。则洼者若平。不待目与地属。心与足谋。而自适其适。至使反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趄而不寍。岂非性随习易。以失其故趋哉。上之布令戾于民者。始若有所甚苦。久乃相与安之。及其又久。视听移而心志以淫。且视为固然而不之怪。是故君子务平其政。诚慎其所以道之也。昔者先王谨庠序之教。使士兴于学。修五礼。敦六行。使民劝于义。所以范其心思耳目手足百体。使习于动作威仪进退俯仰之容。其法至备。凡以道之使复其性而已。及其渐摩久而礼俗成。则民之赴义。如饥渴之于饮食。不必劝而后趋。见邪说淫辞之咻吾前。而疾去之如避蛇蝎。不待禁而自绝。此先王治天下之大法。所以纳民轨物。而建久安长治之规也。自王。熄而百度废。治教之经不正而邪慝兴。于是民志荡然。始如堤防之决。泛滥横流而莫知所止。于斯时也。殊方不道之教。又闯然入吾国而潜煽之。其窥测象数之精。既足以耸贤智者之听。而功利夸诈之说。又足炫乱愚不肖之耳目而蛊其志。浸淫不已。与之俱化。虽欲使反而即乎其故而固不可得。此尤古今乱辙之较然者也。然且不为之忧。夫恶知所终极哉。吾惧夫足之与洼适也。故着其说于篇。
留不足论
彭崧毓
人所不可无者。不足之境。所不可有者。不足之心。境有不足。则终身皆进境。心有不足。则一日无止心。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之不足也。高原多燥。下隰多湿地之不足也。天地常留此不足。所以悠久无疆也。人憎暑而恶寒。则四时有春秋。不可有冬夏。喜平坦而畏险阻。则西北不可有太行。东南不可有江湖矣。天地不能为人补此不足。而人顾欲自补之。能乎不能。且人之汲汲于天地间者。求衣食之足耳。衣蓝缕而捉襟见肘者。望布絮而欣然。布絮者又望缯帛而腼然矣。缯帛之上有锦绣。锦绣之上有黼黻华。夏则雪罗风葛。冬则豹舄貂裘。其等差讵可量耶。枵腹者得一饭而可饱。此韩王孙所以报漂母也。及夫列鼎而食。珍错罗前。厌粱肉而薄羶芗。其嗜好之转移。殆有未可以恒情测者。然此犹为其奉口体也。金玉琛异之物。无益于饥寒。珍禽奇木之观。祗供夫玩好。贫贱者力不足而心慕之。富贵者有可致之力。而又苦其不能尽天下之美也。已富而益求富。已贵而益求贵。人心何为而顾如是乎。君子曰。此非求足之道也。求足而无一可足。不求足而无一不足矣。譬如登浮图者。循级而立其足。则仰望者皆进境也。若蹑级而必至其顶。则上无可进。不知止则下堕矣。此古人所以贵留有余也。然吾曰留有余犹不若留不足。留有余。则心之以为有余者。即心之所不足者也。留不足。则心之以为无可足者。即天地之所无不足者也。故曰。不足之心不可有。不足之境不可无。
正谀
王柏心
谀之兴也。非一日矣。其始以贱导贵。以愚导贤。而谀犹可正也。其后以贵应贱。以贤应愚。而谀不可正矣。凡人之纳谀也有渐。才高而自矜者。则谀中之。内柔而自恕者。则谀入之。好同而恶异者。则谀迎之。人之习于谀也亦有渐。轻其不足讥也。而以谀欺之。惮其不可忤也。而以谀谢之。悦其不我违也。而以谀答之。此皆未至趋势蹈利之甚。明智君子。咸能知其失。然渐之不谨。则流于谀而弗自觉。甚哉。其可惧也。凡谀者溢量之施。将有所中其欲也。所欲既中。必有所反。反而愈骋。必加溢焉。是谤之梯也。谗之媵也。骄之也。明智君子。柰何甘纳之而甘习之。且夫己嫉谀而乐受人之谀。譬不为都市之盗。而攫锱铢于縢箧。终为有窃疾人也。己从谀而欲禁人之受(愚)[谀]。譬以桀之徒诮跖之行也。昔张子寿之鲠亮。然惮严挺之而悦萧诚。司马君实与韩稚圭廷争。侃侃不阿。及柄国变差役。则格范纯仁苏辙之议。而用蔡京。彼皆贤者。犹有所蔽。况不逮二公者耶。或曰。巽以行权。不犹愈于讦以沽名乎。卑以自牧。不犹愈于亢以忤众乎。曰。巽者顺乎道也。谀则违乎道。卑者正其身也。谀则枉其身。士行谀而砥砺之意衰。臣行谀而謇谔之风替。众谀既盛。孤直自沮。若黑之变丝。蓬之变麻。不与之俱化不止。故夫丧人之善。长人之失。蔽是非而掩功罪。莫甚乎谀。明智有位之君子。欲正人心。矫时弊。必自去谀始矣。
病说示景枚
李宗传
汝今多病。吾不忍以学业督汝。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颓惰其志气。且安知夫病之久而不愈乎。夫病同而病之者异。古人有。病鹤者。有。病马者。鹤与马虽病。而其淩云之气追风逐电之心故在也。鸡犬岂必不病。而古人无。之者。彼即不病。固无望其高远耳。余向者抱病十余年。志气不少衰。而病且复于无病。何也。立心坚确。阴阳亦退而听命也。汝勉哉。其为鹤与马之病哉。
念石子
潘德舆
氓之心。吾求其动。士之心。吾求其不动。氓之心穨矣。不动则死。士之心立矣。动则散。儒释亦然。释动心则返伦矣。儒动心则陷俗矣。兀兀然揭不动心为教也者。氓与释与。告子两之矣。盛世之士伟取义。衰世之士伟取利。夫伟取利。以标厥能者。必笑人之不能者也。于是以丰年之倡优。笑凶年之农圃。吾不忧倡优之笑人。而忧夫治农圃者。亦忧为倡优之所笑也。天下之农圃将废矣。
道取友者利一世。才取友者利一身。利一世者子孙庇之。利一身者仇衅伺之。今之抵掌而言。联臂而趋者。友才也。将以友利也。念石子曰。夫夫也。以友害而已矣。以道义导者人避。以交蓺导者人前。以利欲导者人争趋焉。非人之缪也。己之能利欲也诚。己之能交蓺也可以诚。己之能道义也至不诚。夫道义而诚也。而无趋其导也者。万世无一日。
好者吾好之。恶者吾恶之。体为用也。吾所好则目以好。吾所恶则目以恶。用为体也。君子体为用。故用全。小人用为体。故体亏。世有言人好人恶者。虽圣人不能。察也。察其好人恶人者而已矣。
百役巧而农衰。百蓺巧而道衰。百吏巧而治衰。百辞巧而文衰。大才不见才。次才人见才。下才己见才。不见才者安。人见才者病。己见才者死。
不爱桃李而爱松柏。为一岁计者也。不好阿唯而好名节。为一世计者也。夫桃李不害松柏。而阿唯必戕名节。然则桃李其貌。而荆棘其心者邪。
。懿公好鹤而忘其国。夫鹤者洁而无用者也。故用之而亡国。巢由者。尧舜之鹤也。尧舜以无用用之而天下安。后世以有用用之而天下危。
东家之父死。西家之子往而哭之哀。及其父死。而无戚容也。天下大奇之节必伪。过情之美必穷。
知而即言者浅。知而不言者险。不知而言者躁。不知亦不言以托于知者狡。君子审其知不知之分。以观其言不言之时。而受其欺者鲜矣。
急其事者。劫我者也。缓其事者。固我者也。虚其实实其虚者。利我迫者也。虚其虚实其实者。利我纡者也。阳暇者视其行。阳迫者视其视。阳。者貌不属。阳答者色不张。阳清者必恶衣食。阳直者必矫文辞。卒廉者必战于始。卒惠者必悔于终。卒厚我者必中誉。卒远我者必中谗。将挤我者无显雠。将诱我者无切喻。将有求者视不远。将有吝者颜不舒。貌武者不始。貌谋者不闲。貌亲者辞必浮。貌毁者理必短。誉人至金玉者。必交小人。侮人于辞色者。必远君子。口孝者玩亲。口国者玩政。舌疾者能窃人言。体卑者能窃人色。好高论者必左。好卑论者必贪。好动者必疑。好静者必忍。善谋爵者必滥交。善谋财者必寡戚。谋其名者无美而不刺。谋其利者无规而不谀。观毁人者求其恶。观誉人者求其欲。色餂者视专。言餂者视泛。气溢者多怒。形跳者多喜。怒之而不动者谋必深。喜之而不动者欲必钜。辞亢者必有恃。辞琐者必无厌。常不言者思坚。常泛言者机熟。常谐言者无骨。常庄言者无奇。常妄言者心肆。常私言者心贼。君子苟欲取友焉。则亦察其事而已矣。无事察其神。有事察其能。未事察其智。当事察其勇。既事察其仁。事纷察其简。事简察其敬。事险察其奋。事艰察其暇。害事察其往。利事察其来。神事察其识。人事察其行。细事察其周。大事察其定。择别其事而清浊分。深求其事而隐显合。屡试其事而才行昭。节取其事而亲爱久。
日课四条
曾国藩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己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链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只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自记
学约五则
汪廷珍
一辨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品之分。尽于此矣。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术之要。尽于此矣。今有士于此。行求无愧于心。学求有用于世。则虽从事于记诵。固格物致知之要。从事于词章。亦足言行远之资。得不谓之为己乎。若其希华膴于当世。冀令名于身后。则虽躬东汉之卓行。徒取世资。诵宋儒之微言。卒无心得。得不谓之为人乎。诚能立心为己。则知圣贤一字一句。皆为我安身立命而设。从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书自有实得。行文自有里言。出则为名臣。处则为通儒。随其所造浅深。皆有成就。若徒欲华世取名。则涂径已错。虽从事于学。不免自欺欺人。以事亲必不孝。以事君必不忠。以之立功。必不足以济时。以之立言。必不足以传后。所谓不诚未有能胜者也。易曰。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审端径遂。莫有要于此矣。
一端本。士者四民之首。天下之事。皆吾分内事也。 国家自公卿至一命之吏。皆以读书人为之。然则为士者。自人伦物则。以及天文地理兵农礼乐阴阳律历。下至农圃医卜之微。孰非所当知哉。如其不通古今。不知事变。即使终身伏处。而居身应事。一无依据。人情物理。一无知识。名为秀才。而面墙一世。不可愧之甚哉。且即以行文论。无点墨。专仗时艺数篇。东涂西抹。譬犹无米之炊。苦亦甚矣。夫学问无穷。资禀不一。逊志时敏。循序渐进。苟非不才之甚。皆可有成。乃今之学者不然。不论何等才质。专一求其速化。揠苗助长。杂施不逊。天资卓越者。往往斲而小之。中人以下。遂至心如废井。以余历试江西诸郡。所见童生中多有文理颇顺。问以四书白文。不能记忆。五经三传。竟未识面。又有十一二岁童子。五经尚未开卷。而试牍闱墨。成诵已多败坏人才。莫此为甚。天分少劣者。往往四十五十。博一衿不可得。而教者反以此为捷径。此无他。为之师者。本从此途而来。舍此无以为教耳。三年之艾。畜之未晚。则盍反其本哉。
一敬业。制艺一道。自有明至今四百余年。巨生大儒。名卿硕辅。俱出其中。从未有敢薄为取科名之物。而易心尝之者。迄今读其文字。其性情学术。人品事业。如将见之。独至近今二三十年来。士皆厌薄时文。凡天资英敏者。或从事诗赋古文。或矜言训诂小学。其于时文。祗以为 功令所在。不得不为。卤莽草率。不复致力。惟夫钝根下才。不足有为之人。然后朝吟夕披。剽窃涂抹。以为时文有如唐之乐工。不能习坐部立部伎者。乃习雅乐。此大惑也。 朝廷以此取人。士子以之致身。所代者圣贤之言。所述者仁义之旨。而可鄙薄之乎。于此而苟焉。其庸有不苟者乎。夫时文者古文之一体。犹之碑志传记表疏论序云耳。以剽窃腐烂者之不足言文。乃并时文而小之。过矣。试以 本朝先正观之。邃经学者。莫如李文贞光地。善为古文者。莫如方侍郎苞。工诗律者莫如王文简士禛。三公之于制艺。未尝苟也。传汉学者莫如惠学士士奇。讲宋学者莫如陆清献陇其。蔡文勤世远。三公之于制艺。未尝苟也。今之厌薄时文者。其经学古文词。果能出诸公之上乎。毋亦谬为大言而无其实乎。尝论诗文之流别有二。有专门时文之文。有经生儒者古文家诗人之文。使者随才甄拔。不拘一律。约而言之。断未有深于经术理学诗古文词。而时文竟无一可观者也。亦未有目不见全经。手未披古籍。而工为时文者也。曲礼曰。毋不敬。先资拜献。尚慎旃哉。
一裁伪。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文格亦然。平奇浓淡。各不相侔。期于是而已矣。论甘忌辛。好丹非素。始于一偏之见。酿为门户之争。此等识解。最为狭陋。若衡文取士。而执一隅之偏。则屈抑者众矣。理法才情。二者相济。不可偏废。乃自临川云闲。争竞不已。徒党和之。遂成水火。以余观今日江右文字。强半平庸肤率。稍有波澜意趣。恒苦选言不雅。才情可采者。几于百不得一。而贪常嗜琐之徒。犹沾沾以腐理死法绳之。一若刊落才情。方合理法。偭弃理法。方为才情。岂非大谬。使者论文。尽破籓篱。诸生但能自出己见。发挥本题。其才学见识。笔气文情。稍有一端可采。即或纪律少疏。字句未净。皆予节取。惟剿袭旧套。抄窃陈言。按之题理题位。全不切合者。概不甄录。去伪存真。冀于斯事有少补云。
一自立。风气之说。其来已久。苟非克自树立。鲜不从风而靡。夫官锦坊花样。不必有意违之。然诡遇获禽。亦君子所深耻。有志者。但求不失乎圣贤立言之旨。无负乎 国家取士之心可矣。至于得失命也。何必役役然抗尘容而走俗状。以侥幸于不可知哉。且风气转移。月异而岁不同。大都始于畿甸。流及大都。渐至偏隅。正如市肆冠履之度。今兹如是。来岁又非。迨此风流及偏隅。则畿甸早已厌弃。而昧者犹取已陈刍狗沾沾仿傚。岂有幸乎。归熙甫曰。场中只是撞着法。别无贯蝨穿杨之技。使者久在名场。从游颇众。文章得失。阅历最多。深信斯言。确不可易。彼揣摩之说。特妄庸人之欺世而已。昔者八代文衰。昌黎起而振之。当世以为怪笑。后世仰若斗山。 本朝康熙中岁。文渐卑苶。韩文懿有志复古。每一文出。俗士譁之。卒之受知 圣祖。圭臬艺林。然则文之不能不变。时也。或挽其变而归之正。或因其变而愈益神明于正。学者事也。韩进士梦周诲人曰。风气之说。议者牢不可破。如指归唐为正嘉风气。则正嘉时皆归唐也。而归唐何以传。指邓黄为隆万风气。则隆万时皆邓黄也。而邓黄何以传。盖此外之黄茅白苇。古犹今也。我亦夫也。不可开风气乎。旨哉斯言。学者宜致思焉。
劝士条约
李棠阶
士为风化之原。敦本励学。一日不容缓。滇自有明以来。如兰延秀杨存诚胡左。艾邓川诸先生。皆潜心理道。淹贯经史。 本朝如刘复吾景传诸子。亦皆积学砥行。节义着闻。今日英贤间出。追踪往哲者。固不乏人。而不自树立。以贫为病者。亦不免焉。使者奉 天子命。视学此邦。多士之责。使者之责也。士习稍不端。文风稍不纯。其何以自安。今取其最切近者。揭为十条。示之学校。为诸生勖。诸生其各勉强力行。毋自欺毋自怠。毋以为迂阔而忽之焉。则幸甚幸甚。
一曰立志。非徒志于科目。揣摩墨卷而已。必振奋淬厉。以圣贤为必可为。以不为圣贤决不可以为人。不惑于势利。不牵于境遇。不间于时日。夫而后谓之立。非谓昼夜攻苦。孜孜于八股也。且即以八股论。亦必有志者。期法圣贤。存养此心。使义理充然。方有佳文。否则浮光掠影。终无是处。
一曰明理。夫人之脉为理。木之文为理。有条不紊。此理之所由名。圣人以一心之理通天下之理。学者必以事物之理。扩一心之理。如人各有耳目手足。人各有父子兄弟夫妇之伦。其所以然之理安在。又如读一卷书。此一卷书之理安在。读一句书。此一句书之理安在。其他日用往来。至纤至悉。莫不有理。随事穷究。日积月累。以至通达无滞。则疑事庶可鲜矣。
一曰博学。夫博非徒夸多。靡。侈无书不读之名也。不特淫词小说不可观。凡无益于学问身心者。皆不宜枉费精神。穷经为要。读史次之。盖事物之理。皆具于经。反复详绎以求其体要。但经之言浑而奥。史之事博而详。故练识必于史。其余子集。及名臣大儒之着述。皆可取读。虽或家贫无书。或僻壤难购。若诚不安于固陋。则亲友藏书。及学校中有藏书者。皆可借观。但总须着实理会。不可徒摭拾为时文资也。
一曰反己。盖学皆所以明理。而理非徒明焉己也。既明乎耳目手足父子兄弟夫妇之理。而己之耳目手足与所以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者。果尽此理否。既明乎所读之书之理。而吾之日用身心果能体此理否。即知即行。必时时检点省察。悬以为的。而勉力赴之。方为有益。
一曰安贫。古人有云。咬得菜根。则百事皆可做得。安贫之谓也。今之诸生。或至干预词讼。包揽钱粮。不惮 国法而为之者。亦大半贫之所迫。然试思我辈读书不贫者几。以贫之故。至于以身试法。或斥革功名。幽囚囹圄。贻羞父母。见笑乡党。所遇辄穷。较之向日之贫有更甚者。纵不至此。亦不免为有司之所轻。否则受其怜而已。清夜自思。何以自立。诸生切宜猛省。忍一时之贫。而专攻本业。则禄在学中。自有不贫时。即使终贫。而积学好古。修身砥行。卓然为众望所归。与其营营多事。而贫日益甚。尤悔丛集者。孰得孰失。亦大可知矣。
一曰能忍。治气之功。莫要于忍。息事之法。莫切于忍。近有身列胶庠。以田产细故。不忍小忿。遂至失兄弟骨肉之欢。互相控诘。卒乃倾家荡产者。睹此等事。实为痛心。夫兄弟同生同育。少同乳。长同室。如手足之不能相离。其亲何如。而乃以一时之不忍。致尔决裂。窥之父母之心。必有愀然不乐者。为子而令父母之心不乐。则非但不友不悌。而且不孝。且己亦有子。己之子兄弟相争。己心必不安。而己之兄弟先相争。又何以训子。不为兄弟计。独不为己之子计乎。至乡里朋友之间。皆不可以小忿贻后悔。其或为势豪之所淩。仆隶之所侮。总当反己自修。忍之于始。用力既久。渐归自然。此处世之要。养心之本也。
一曰敬容。制外所以养中。圣人之告颜子。尚兢兢于视听言动。何况其余。凡箕踞跛倚手足动摇之类。皆当敬以戒之。出入起居事上接下之间。须时时检点。以礼自闲。至应试之时。茶坊酒肆。断不可轻入。以致意外之侮。每出寓。总当衣冠整肃。自别于众。不得以酒食征逐。容止张皇。失其身以至失其心。此皆容之粗者。然于此致谨。亦大段无失。
一曰虚心。凡天下之器。惟虚者能载物。满则无可增矣。学问之道。最戒满字。天下之自满者。直妄而已。不特有志圣贤者。沈潜反复。理境无穷。无可自满。即如书籍。我辈目前所见。尚不及万分之一。其他有关于日用身心国计民生之书尚多。皆所未见。何得自满。故必持以虚。无论胜己者与不如己者皆可取益。即农工商贾之事。亦可旁参互通。随地留心。随地自反。进境未有涯也。
一曰敦邻。一里之中。必有读书入庠。为众人所尊者。士所以为民之表也。若愚民无知。或口角细故。忿争。殴。不知刑律。敢作非法。以致比邻之谊。翻如仇雠。此则赖为士者劝化之。凡岁时伏腊。日用往来之间。间取 圣谕广训意思。以俗言解之。婉言导之。使知利害祸福。由于善恶。积之既久。善者益勉。不善者渐改。则邻里敦睦。种德无穷矣。又滇南近多疾疫。闻有一人病而家人皆避去者。夫病不必遂至死。而一切无人照料。虽欲不死不可得。袖手而听其死。即路人亦有不忍 何况家人骨肉。竟忍心至此。实伤风化。此在读书稍明白者。固断不至此。然亦当剀切婉转。劝谕乡里。以革此风。亦可稍挽厄运。因说敦邻之义。附录于此。然在今实为至要。诸生毋忽。
一曰有恒。以上诸条。皆宜以恒。所谓不惑于势利。不牵于境遇。不间于时日。立定此志。时时提醒此心。反躬自省。偶有懈时。即痛自刻责。则敦本励行。日有进境。端其始进之基。储为有用之材。他日为 国家倡明正学。维持世道。于诸生有厚望焉。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曾国藩
人才随土风为转移。信乎。曰。是不尽然。然大较莫能外也。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余观直隶先正。若杨忠愍赵忠毅鹿忠节孙征君诸贤。其后所诣各殊。其初皆于豪侠为近。即今日士林。亦多刚而不摇。质而好义。犹有豪侠之遗。才质本于土风。殆不诬与。豪侠之质。可与入圣人之道者。约有数端。侠者薄视财利。弃万金而不眄。而圣贤则富贵不处。贫贱不去。痛恶夫墦间之食。龙断之登。虽精粗不同。而轻财好义之。。则略近矣。侠者忘己济物。不惜苦志脱人于厄。而圣贤以博济为怀。邹鲁之汲汲皇皇。与夫禹之犹己溺。稷之犹己饥。伊尹之犹己推之沟中。曾无少异。彼其能力救穷交者。即其可以进援天下者也。侠者轻死重义。圣贤罕言及此。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坚确不移之操。亦未尝不与之相类。昔人讥太史公好称任侠。以余观此数者。乃不悖于圣贤之道。然则豪侠之徒。未可深贬。而直隶之士。其为学当较易于他省。乌可以不致力乎哉。致力如何。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观而尽取之。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凡人身所自具者。有耳目口体心思。日接于吾前者。有父子兄弟夫妇。稍远者有君臣。有朋友。为义理之学者。盖将使耳目口体心思各敬其职。而五伦各尽其分。又将推以及物。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而无憾于伦纪。夫使举世皆无憾于伦纪。虽唐虞之盛。有不能逮。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其中矣。程朱诸子遗书具在。曷尝舍末而言本。遗新民而专事明德。观其雅言推阐。反覆而不厌者。大抵不外立志以植基。居敬以养德。穷理以致知。克己以力行。成物以致用。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今与直隶多士约。以义理之学为先。以立志为本。取乡先达杨赵鹿孙数君子者为之表。彼能艰苦困饿坚忍以成业。而吾何为不能。彼能置穷通荣辱祸福死生于度外。而吾何为不能。彼能以功绩称当时。教泽牖后世。而吾何为不能。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不忧所如不耦。而忧节概之少贬。不耻冻馁在室。而耻德不被于生民。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志既定矣。然后取程朱所谓居敬穷理力行成物云者。精研而实体之。然后求先儒所谓考据者。使吾之所见。证诸古制而不谬。然后求所谓辞章者。使吾之所获。达诸笔劄而不差。择一术以坚持。而他术固未敢竟废也。
其或多士之中。质性所近。师友所渐。有偏于考据之学。有偏于辞章之学。亦不必遽易前辙。即二途皆可入圣人之道。其文经史百家。其业学问思辨。其事始于修身。终于济世。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若夫风气无常。随人事而变通。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倡者启其绪。和者衍其波。倡者可传诸同志。和者又可嬗诸无穷。倡者如有本之泉。放乎川渎。和者如支河沟浍。交汇旁流。先觉后觉。互相劝诱。譬之大水小水。互相灌注。以直隶之士风。诚得有志者。导夫先路。不过数年。必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余忝官斯土。自媿学无本原。不足仪型多士。嘉此邦有刚方质实之资。乡贤多坚苦卓绝之行。粗述旧闻。以勖。士。亦冀通才硕彦。告我昌言。上下交相劝勉。仰希古昔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轨。于化民成俗之道。或不无小补云。
示鳌。书院诸生
陈寿祺
士学古立身。必先重廉耻而敦礼让。廉耻重而后有气节。礼让敦而后有法度。文艺科名。抑其末也。利欲夺则廉耻丧。傲慢长则礼让亡。不知重廉耻乃所以自贵。敦礼让乃所以自尊。自贵自尊皆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也。羞恶之心。根于天性。扩充之即宅仁由义之行。孟子曰。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除其不蠲。保其良贵。则光大高明。凡人世之秽浊。举不得染乎其身。非自贵而何。动作威仪之则。受生于天地而具焉。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正衣冠。尊瞻视。则惰慢之气。远于身体。揖逊之道。摄于友朋。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也。非自尊而何。然礼法虽人所易忽。谨厚者尚能循而不失。廉耻则非有坚志强力以持之。尟不渝矣。愚性薄质钝。德凉学荒。闻道恨晚。年与时驰。欿然媿无以裨益于多士。然区区之忱。犹愿与诸生相切劘。厉廉隅。习名教。以求无弃于君子儒而已。因述义利辨科举论知耻说三篇。为诸生警心之助。幸共勉旃。
义利辨
昔者孔子恶乡愿。孟子辟杨墨。韩子辟佛。程张朱子辟禅学。皆所以正人心。拯流弊。而挽狂澜者也。虽然。杨墨以下。其人率能严取与。谨出处。与夫陋儒鄙夫。相去千里。所惜者。学术之差耳。今则皆无所患。此非其学术之胜于昔也。举世之攘攘熙熙。为利往来。耽耽跾跾。而无所止。尚何暇伪忠信。貌廉洁。标为我兼爱与讲明心见性之学哉。然则今世之药石。在乎明义利之辨而已矣。古之时义与利未尝分也。故易之为书多言利。曰元亨利贞。曰利见大人。曰利建侯。曰利用刑人。曰利御寇。曰利涉大川。曰利用行师。曰利用宾于王。曰利用狱。曰利有攸往。言利若易详矣。尚书盘庚曰视民利用迁。周官曰主以利得民。春秋传曰礼序民人利后嗣。又曰上思利民。六经莫不善言利。盖古者利与义合。故易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惟以利物为利。无利非义矣。春秋之时利始与义分。论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孔子罕言利。战国之时知有利而不知有义。故孟子力屏绝之。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然又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则仁义曷尝不利哉。后世知有利而不知有害。然利己必至于害人。害人者未有不害己。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程子曰。利者众之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仇。然则后世所谓利者。皆祸之。耳。与六经之言。岂不相背而驰哉。今天下之汲汲于求利者众矣。其得与失非一端。有立谈而弋取。亦有穷老尽气而不一获。非得失之有命也耶。然将语人曰。利不可得。则人漠然不应。为正告之曰。尔所为皆祸之。也。则人变乎色而怵于心矣。变乎色而怵于心。然后可以去利而返之义矣。夫义之与利。争之也微。则平旦分舜跖。执之也勇。则懦夫为夷齐。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岂有所动于其中哉。仁义忠信积于身。故位禄闻誉轻于世。道德问学崇其实。故膏粱文绣绌其华。廉耻名节爱其荣。故腥臊垢浊畏其浼。虽有以利餂之者。奚由而夺志焉。是故学者之于义利。辨之不可不早辨也。如何。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无适而非义。为人者无适而非利。精察于一义一利之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于动静之几。惧薰莸之反揜。于毫厘之介。惧黑白之相淆。义之所存。虽害不恤。义所不存。虽利不谋。则内外均有以用其力。而日捄过之不暇矣。及其存养既深。诚洞乎义之乐而利之危。则能安贫贱。守进退。异于智穷力索而自己者也。此其人知有义而已。焉知所谓利哉。然而穷不能滥。富不能淫。威不能屈。祸不能加。则有利而无害焉。孝弟称于乡党。敬信行于蛮貊。言而为天下道。动而为天下则。则无义而不利焉。正谊明道之学。孰加于是。不然。为士者。患得而骛利。患得愈甚。骛利愈炽。吾恐舍义而求利者。涉羊肠以凿险巇。履荆榛以伤腓胫。所欲不可遂也。纵令遂其所欲。然而非义之利。如饮酖毒。始虽甘之。终必溃肠裂胃。如聚盗赃。虽饱之。瞬则被刑陨躯。其害有不可胜道者矣。何利之足云。
科举论
余既为义利辨。冀有以正人心而挽风俗也。然愚以为后世天下之溺于利者。莫烈于庠序科举之士。而农工商贾不与焉。何也。农以收获为利。非力穑则无以食人。工以既廪为利。然非饬材则无以善事。商贾以奇赢为利。然非阜通则无以均输。彼其人之贤否。非有系于国家之重轻也。终日皇皇。固曰惟利是求。顾其所利者。犹皆以利天下之日用而不自私。是亦未尝不挟义以偕行者也。士则不然。其所业皆日从事圣贤之书。而所趣无异乎市井之行。其人皆国家所待之兴贤兴能。以收股肱耳目之用者也。而自束发受经以迄筮仕。谬曰求名。而终日皇皇。尟不为利而忘义。安望成德达材。与夫气节功名有裨于世哉。且挟其聪明材力。竭谋利之术什倍于农工商贾。而其患中于天下国家。则家国天下大不利。苏秦以祸齐。李斯以祸秦。孔仅东郭咸阳以祸汉。元载包佶以祸唐。王安石吕惠卿以祸宋。温体仁周延儒杨嗣昌陈新甲以祸明。踪迹不同。壹皆利之所蛊也。虽然。汉之选举。清议犹存。陈汤。贷无节。不为乡里推择。其验也。其选举之目。必以敬长上顺乡里肃政教出入不悖所闻为称首。魏晋九品中正之法。犹稍近古。自隋唐而后。设科专以文辞取士乃驱天下尽纳于利禄之涂矣。计敏夫言贞元以来。文学科第所荣。及其弊也。士子豪气骂吻。游诸侯门。诸侯望而畏之。如刘鲁风姚。杰柳棠平曾之徒。其文皆不足取。李益一时文宗。犹曰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其后如李山甫辈。以一名一第之失。至挟方镇。劫宰辅。则又有甚焉者也。科举盛于唐。而弊极于不可救若此。朱子贡举私议。言大学但为声利之场。掌教事者。徒取其善为科举之文。士之奔趋辐辏而来者。徒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如。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又祗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又言举子讲习。专务裁翦经文。巧为。餖。不惟不成经学。亦复不成文字。而使学者卒岁穷年。枉费日力。以从事于其间。甚可惜也。文文山御试对策。言士大夫家教子。幼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乡贡者以是。较艺于科举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归震川言科举之弊。士方没首濡迹于其闲。不复知有人世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昔人论科举之弊。与文字之陋。深切着明。千载以来。未之有变。甚者行险徼幸。作奸犯科。诈愚陵弱。乘衅而动。流失败坏不可究诘。廉耻道丧莫此为尤。盖进身之始。已汨于浮浇鄙薄之流而莫能自拔矣。然其源。则由义利不明故也。或问曰。如子言。科举之业。将不可为乎。曰否。不然也。科举者。人生显晦假途于此。安可废也。虽然。为之有道焉。程子云。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余日即可为学。朱子云。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虽日应举不累。北溪陈氏云。躬行心得者有素。则形之商订时事。敷陈治体。自有以当人情中物理。潜室陈氏云。应举求合法度。乃道理当然。若不合程度。而萌徼幸之心。不守尺寸。而起冒为之念。则妄矣。由此观之。科举之道可知也。少。于塾。道之以德行道艺之实。勿徇时好以希速化。如文山所讥是矣。长升于学。考之躬行心得时事治体之端。勿巧。餖以费日力。如朱子所讥是矣。壮举于有司。置其得失利害之私。勿乖尺寸而图冒为。勿争名第以恣狂悖。如敏夫潜室所讥是矣。如是则义。不如是则利。义植其基。而利绝其萌。义正其轨。而利塞其涂。其人能敦善不怠。笃志好学。殚精乎经术之窔。而研究乎当世之务。它日委质立朝。执义而绌言利者。必是人也。行义而利社稷者。亦必是人也。士何负于庠序。而科举何病于义哉。舍此不务。而使以弦诵之躬。为世诟病。谓儒以诗礼发。也。可哀也夫。
知耻说
人之所以为人。恃有耻心而已矣。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然四端非是无以立。仁之端非是。则入于内交要誉。礼之端非是。则入于巧言令色足恭。智之端非是。则入于同流合污。故羞恶者。人心之义以为之质。而仁礼智之所由成也。教人者。法令明密。不若激发其耻心之善为转也。孔子论士曰行己有耻。耻者。人之所固有。而士之所严也。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士始于有耻。而后终于无耻。丧耻者有二端。弱之为籧篨为见它见。强之为饕餮为檮杌。起秽自臭。腼然安之。所谓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夫至以耻为无所用。则名节不足维。刑罚不足儆。其事尚可问哉。虽然彼丧耻者。岂陷于不知者哉。今夫闤闠之间。盗窃过焉。则众唾而远之。里衖之中。倡伎溷焉。则。指而驱之。何也。知耻人也。。尔蹴尔之食。行道者与乞人。虽身死而不受。何也。知自耻也。今昼夜之所求。无异于盗窃倡伎之所取。腥垢之所嘬。或愈于行道乞人之所遭。而蝇营狗苟不知所返。岂视其身不若盗窃倡伎乞人哉。弗思甚耳。古之圣人有善知耻者。伊尹是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天下之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知耻若是大也。故后世皆莫不诵伊尹之勇。古之圣人又有善知耻者。伯夷是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与恶人言。如衣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知耻若是峻也。故后世莫不诵伯夷之清。古之圣人又有善知耻者。柳下惠是也。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不枉道而事人。不以三公易其介。其知耻若是其谅也。故后世莫不诵柳下惠之直。三圣人之道不同。其趋一也。率乎此之所趋而作圣。反乎此之所趋而作狂。取舍之介。荣辱之主。利善之闲。舜跖之分。可不慎乎。孔子欲得不不洁之士而与之。以狷者有所不为也。知耻者也。士不先务知耻。而可与适道者。未之有也。然则学者如之何而法圣人也。曰尚志。尚志则知耻。子耻不孝。弟耻不悌。臣耻不忠。友耻不信。族耻不睦。戚耻不。。乡耻不任不恤。居耻不仁。行耻不义。言耻无礼。择术耻不智。耻垄断。无罔利。耻穿窬。无餂言。耻钻穴。无急仕。耻乡愿。无媚世。耻妾妇。无从君。耻小人。无行险徼幸。耻鄙夫。无患得患失。耻禽兽。无旦昼牿亡。耻病于夏畦。无胁肩谄笑。耻如沟浍立涸。无声闻过情。耻齐人为妻妾羞。无求富贵利达。勿自暴也。勿自弃也。操存其本心。慎思之。明辨之。择善而固执之。是之谓君子。
晴川书院规约
彭崧毓
国家之取士。将以求贤也。取士之尚文。将以觇学也。士人之力学。将以致用也。用人之必当。将以成治也。治天下不在文。而文能言治天下之道。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此士之所以贵也。 朝廷养士。至优且厚。学校之外。又有书院。所以储。异。非以纳庸流。士不自拔于庸流之中。则。异不出。崧无学。不足以教士。顾尝闻诸师友。知古人所以教士之法。与今日所以重士之意。凡士之所当自勉者。窃为规约如左。愿告多士。使知共勉焉。
一读书不知向道。则庸流之志也。夫志向不专。则信道不笃。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圣贤所言。如此平易。后世争立道学之名。舍切近而务高远。歧径百出。遂不免流入异端。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韩子曰。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朱子曰。道者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指点皆极亲切。并无奥妙。人能守定此解。用志不纷。则趋向既端。一切邪说詖行。可以不惑。
一读书不辨义利。则庸流之识也。昔陆象山先生会朱子于。湖。讲君子喻于义一章。反复推论。剀切动人。听者悚然。朱子叹服。夫义者事之宜也。行而宜之之谓义。行所不宜行则非义矣。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非其义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今书院止知有膏火奖赏。而不思所以设膏火奖赏之义。营营逐逐。岂非象山之所深责哉。
一读书不求实用。则庸流之学也。胡安定先生教授湖州。立经义治事二斋。天下率以为法。今经义犹有言者。治事则未之闻矣。昔孔门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樊迟请学稼学圃。盖误认执御执射之意。至陈相说许行之道。则误而又误也。诸葛武侯读书。略观大意。而隆中伏处。早具王佐之才。范文正作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此其所学。岂小儒能及。周濂溪程明道。皆以治行表见。朱子不得大用。而社仓一法。至今流传。王阳明讲良知之学。人多非之。而平南赣。平思田。其书具在。何非本其所学。发为事功。并无一空言肤语。然则高谈性命犹不足以为学。况于一文一艺争工拙哉。
一读书不立令名。则庸流之行也。夫古人砥行立名。行不成则名不立。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名者。实之宾也。实至则名自归之。未有实不至而名能虚立者也。汉书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今书院亦争名之地也。争一日之短长。曷若争一生之荣辱。盗名者欺世。败名者辱身。士不可以不慎也。
人范须知自序
盛隆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是之谓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具于性者有四德。切于身者有五伦。人之名甚尊。而人之责甚重也。昔刘念台先生着人谱。欲学者证其所以为人。而首揭夫证心之学。冯山公尝为之梓。并率同志共体而行之。夫君子之为善也。尽其所当为。务乎人之实而已。其去恶也。绝其所不可为。别乎人之异于禽兽而已。福善祸淫之说。有弗计焉。然书言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理与数固不容诬也。君子衡理不衡数。理足以范天下之君子。而言福。然后足以引天下之中人。言祸。然后足以惧天下之小人。善乎陆宗楷之言曰。不求报而为善。不畏报而去恶者。圣贤之心。知善恶之无不报。而益不敢不为善不敢不去恶者。即吾人勉为圣贤之心。推吾不敢不为善不敢不去恶之心。力谈因果。旁引曲证。惟恐人之不求报与不畏报。则即体夫圣贤与人为善之心。而其感人尤易入。予生平无他好。最喜观古今名人善书。凡前言往行之散见于史传语录。及各自成集。有足以维世道正人心。为后人所矜式者。罗致之。置诸座右。每日必阅数篇。觉身心收摄。循渐向理。不独变化气质。且能养人精神。今年七十有八矣。目力尚强。惓惓于怀不敢释。思欲付之剞劂。以公同好。爰本曩所手辑。为之分其格。详其目。先以广义。继以征事。颜之曰人范须知。范者法也。模也。常也。天下事。惟知之而后行之。朱子所谓知行并进也。浅之为愚夫妇可与知能。而推而极之。为贤知之所莫能外。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愿世之阅是编者。广为流通宣布。俾天下共晓然于人之名不可负。人之责有必归。一道德而同风俗。是亦成己成人之一则也夫。
先君子平生着述未有专集晚年手辑人范须知六卷分门别类各具精义巳刊置家塾广为传播自序一篇尤揭为人要恉谨录入学术法语一门略存彝训兹编所续亦犹先志也男康谨识
答倭艮峰先生书
吴廷栋
昨接覆函。备承教益。敬惟德政日新。诚心所孚。自必有妙于潜移默化者。曷胜翘企。来谕剖析仁义之相为体用。足征近日精进之功。自勘之严。实有所得。非仅托空言者比。窃谓孟子首以仁义并言。虽本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语。惟处处提出义字。以破除利字。尤为大有功于人心。盖后世人心陷溺之深。皆由利之一字中之耳。其受病之浅深。即为人品之高下所由判。苟不能将此根株。拔除净尽。恐立。终不坚牢。虽平日砥砺名节。讲求经济。或时见色箪豆。失声破釜。识者固早卜其智浅力薄。难期负荷艰钜。不待猝临事变而后知其不足恃也。此非必有意作伪也。抑正由夙昔立心制行。于义字界限决择不精。持守不力。其心髓中隐为利字所夺。遂不觉浸淫以至此耳。可惧之甚也。况名与利虽有清浊之分。而其为利心则一。今之陷于利者。人或知戒。而以名罔利者。人鲜知戒。至谈明体达用之学。而存急功近名之心。则人并不知其为可戒。学者不先打破此关。恐此生实无可驻足之地矣。敢质之先生以为何如。
答高旭堂书
罗泽南
前辱手书。具悉爱我厚意。且以仆前日所论。可备采择。更询刍荛以药旧习。是可见旭堂之虚怀。益可见旭堂之进境也。吾人用功以治心为要。心也者。帅也。耳目口体。卒徒也。帅强则士卒用命。指挥无不如意。帅弱则士卒骄悍。肆出而不可制。是故人不能正其心。则耳目口体。无不足为心害。虽然。心立矣。耳目口体。皆欲其退而听命矣。养之不得其道。则亦无以祛其欲而全其天。何哉。大道之蕴。至深至微。得其粗必穷其精。得其表必穷其里。偶然涉猎。遂谓会其旨要。此中之奥妙。不复为之详察。是虽日取数十卷读之。亦无所得于其心。及见之行事。未有能缜密者。此其心粗也。圣域贤关。非一蹴所能几及。必持之以恒久。需之以时日。寸累尺积。从容涵泳。而后可底于成。以远大之功程。遽期效于旦夕。不复循序渐进。以次臻于高明之域。则行远不能自迩。登高不能自卑。躐等之弊生。助长之病起矣。此其心躁也。一心之微。天下之理无不具。必扩其度量。广集众善。如大海然。纳之以百川。而莫见其盈也。如深谷然。投之以众物。而莫见其满也。参考众说。以求至善之所在。始足以尽吾心而知吾性。故谦则受益。满必招损。使执一说而众说遂有不能入。偏立一见而他人之见遂有所不能受。必至师心自用。滞于一隅。而莫能汇大道之全矣此。其心隘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为圣为贤。祗尽一己分内事。惟学成德立。出吾言以发斯世之聋瞶。古圣人着书立说。以明道也。非以争名也。才窥宫墙。即思垂着述于后世。是皆外面起见。用功虽超乎流俗。立心实中于功利矣。且立言必先知言。格致未深。遽思编集众说。针灸庸流。何异乳儿舌刃止。思论天下大事哉。此其心杂也。粗则不能精其心以穷一己之理。躁则不能永其心以竟一己之功。隘则不能宏其心以集一己之善。杂则不能一其心以复一己之性。况乎其进锐者。其退必速。始恃其壮往之气。思欲成功于一时。久无所获。则必厌弃而不肯进。而耳目口体。无不投闲抵隙。以为一心之害。是。粗心躁心隘心杂心不去。而怠心又因是而生矣。如军令严肃。士卒畏威。而大将暴虐。终不足以服其心。必至于离德解体。军令有所不能行者。旭堂以颖悟之资。兼果敢之力。实吾辈所深畏。特观理或粗。求效或躁。取善或隘。用心或杂。如吾前所云云者。今自知其为痼疾。广搜药石以医之。则有不难起沈。于一朝者。旭堂勉乎哉。格致者。所以穷此心之理。诚意正心。乃工夫下手处也。修齐治平。根于心而次第以施之者也。精其心而于事物之理无不欲其穷。永其心而于道德之功无不欲其竟。宏其心而于天下之益无不欲其集。一其心而于天命之性无不欲其复。发愤以修其业。从容以俟其成。夫如是吾之心日扩。吾之力日固。怠心不生。道心弥存。斯可以袪吾欲而全吾天。以造圣贤之阃域矣。旭堂勉乎哉。夫知病不难也。知病而能求药为难。余受病最深。何能医君之病。然先圣先贤之书具在。无不可案证以求方也。古人谓人主用兵。不难于将兵。而难于将将。吾人进德。不难于应事。而难于养心。心得其养。又何疾之不可除。何病之不可医乎。旭堂勉乎哉。令叔云亭先生江右之行果否。想家政日多。此际亦难骤往。以令叔天怀之沈静。识见之高明。立品之清洁。深足为旭堂药石。使得日侍其侧。亲聆训诲。吾知旭堂之受益。必有无穷者。别情缱绻。言不尽意。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
学术五广论
武进盛康旭人辑
默觚上节录
魏源
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故莘野以畎亩乐尧舜君民之道。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故傅岩以稽古陈恭默思道之君。觉伊尹之所觉。是为尊德性。学傅说之所学。是为道问学。自周以前。言学者莫先于伊傅二圣。君子观其会通焉。
沈潜刚克。高明柔克。箕范言学。开孔子贤知过之愚柔不及之先也。敬胜怠吉。义胜欲从。丹书陈道。括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全也。刚柔克而性不畸。敬义立而德不孤。自孔孟以前。言学者莫粹于丹范二谟。君子体诸旦明焉。
何谓大人之学。格本末之物。曰意之所构。一念一虑皆物焉。心之所构。四端五性皆物焉。身之所构。五事五伦皆物焉。家国天下所构。万几百虑皆物焉。夫孰非理耶性耶。上帝所以降衷耶。图诸意而省察皆格焉。图诸心而体验皆格焉。图诸身而阅历讲求皆格焉。图诸家国天下而学问思辨识大识小皆格焉。夫孰非择善耶。明善耶。先王所以复性耶。常人不着不察之伦物。异端不伦不物之着察。合之而圣学出焉。日进无疆。宥密皇皇。是为宅心之王。
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贾生得王佐之用。董生得王佐之体。合之则汉世颜伊之俦。不善学之。则为扬雄王通之比。墨子非乐。异乎先王。然后儒亦未闻以乐化天下。是儒即不非乐。而乐同归于废矣。墨子明鬼。后儒遂主无鬼。无鬼非圣人宗庙祭祀之教。徒使小人为恶无忌惮。则异端之言反长于儒者矣。孟子辟墨。止辟其薄葬短丧。爱无差等。而未尝一言及于明鬼非乐。节用止攻。夫岂为反唇角口之孔丛。夫岂同草玄寂寞之扬雄乎。
默觚中节录
魏源
圣贤志士未有不夙兴者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故相士相家相国之道。观其寝兴之蚤晏而决矣。谗鼎之铭曰。昧爽丕显。后世犹怠。康王晏朝。关睢讽焉。宣王晏起。庭燎刺焉。虫薨同梦。齐风警焉。是以夙夜匪懈。大夫之孝也。夙兴夜寐。士之孝也。夙夜浚明有家。大夫之职也。朝而受业。士之职也。鸡初鸣咸盥漱栉纚。人子事亲之职也。尧民日出而作。舜徒鸡鸣而起。夜气于是乎澄焉。平旦之气。于是乎复焉。人生于寅。凡草木滋长。皆于昧爽之际。亦知吾心之机。于斯生息。于斯长养乎。旦而憧扰与长寐同。旦而牿亡与昼寝同。诗曰。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裂则焚。故智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而自害。求其多而不溢。积而不焚者。其惟君子之德乎。德善积而不苑。其德弥积。其服弥广。其行弥远而不困。诗曰。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同言而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民从。从在令外。怀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竞亲之者。有惠人之资也。被竭之夫身俭能施。而人皆疏之者。无济人之具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主无道德。虽袭法古制。不足以动民。扬子曰。圣人之言可能也。言之而使人信。不可能也。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末世小人多而君子少。人以独善之难为也。而不知秉彝之不改也。幸一遇焉。心夷疾瘳。乌有德立而邻尚孤。道修而人不闻者乎。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去人滋久。思人滋深。叔世之民。其去圣哲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闲。故行修于一乡者乡必崇。德昭于一国者国必宗。道高于一世者世必景从。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有凤皇之德。而后其羽可用为仪。未有燕雀其质。而鸾皇其章者。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将文章之罪欤。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百官万民。非此不丑。君臣上下。非此不牖。师弟友朋。守先待后。非此不寿。夫是以内亹其性情。而外纲其皇极。縕之也有原。其出之也有伦。其究极之也动天地而感鬼神。文之外无道。文之外无治也。经天纬地之文由勤学好问之文而入。文之外无学。文之外无教也。执是以求今日售世譁世之文哉。诗曰。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大雅曰。小心翼翼。小雅曰。惴惴小心。心。量之廓然也。而顾小之。何哉。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自大则廉而刿物。才而陵物。议论高而拂物。方且是己非人。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小则偏愎狭隘。而一物不能容。奚其大。诚能自反而心常畏。畏生谦。谦生虚。虚生受。而无一物不可容。奚其小。齐桓葵邱之震矜。叛者九国。考甫三命滋益恭。明德奕世。然则人之自大也。适所以自小与。君子惟不自大。斯能成其大。
专为攻玉之石。而不为受攻之玉。专为磨镜之药。而不为受磨之镜。专为锻金之冶。而不为受锻之金。世情类然也。为人何其厚。为己何其薄。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是故君子之容。惕乎若处四邻之中。俨乎常有介胄之容。瑟乎其中之莫缝焉。僩乎其外之莫讧焉。肃肃兔。。言其瑟也。赳赳武夫。言其僩也。观大于细。观变于常。观谨于忽。冀缺耨而如宾。可以为大夫矣。日磾养马而严威。可以托孤寄命矣。有大贤。有中贤。有小贤。小贤君役。中贤君。大贤君师。可干城者不可为好仇。可好仇者不可为腹心。书曰。文王尚克修和有夏。亦惟有若虢叔闳夭泰颠散宜生南宫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谓五臣能以道辅文王。使以其精微之德降于国人。公侯腹心之谓也。
船漏水入。内虚也。壶漏水出。外罅也。外欲之接。内欲之萌。皆以戏言戏动为之端。有一罅之乘焉。鍼芒泄元气。蚁漏溃江河。而全体不守矣。淇澳之诗。再言瑟兮僩兮。学道之士。必密栗其中。而武毅其外。德盛不狎侮。始能弥尔性而固道基焉。不重则不威。出口入耳。若存若亡。始勤终怠。进锐退速。而德之存焉者寡矣。其能德音孔昭。仪一心结。以底大成乎。淇澳卒章。始以善谑不虐为宽绰。则德盛礼恭之流溢也。无蚤岁之严密。遽袭暮年之宽绰。不流晋人之旷达者几希。无身过易。无口过难。无口过易。无心过难。口者介身心之间。故存诚自不妄语始。
至德以为道本。颜渊仲弓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曾子子羔子路之徒以之。后世道学独行二传。所由分与。师以贤得民。子思孟子。当仁于齐鲁。儒以道得民。诸子身通六艺。友教于西河。后世道学儒林二传。所由分与。惟周公仲尼。内圣外王。以道兼艺。立师儒之大宗。天下后世。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仁者见仁焉。知者见知焉。用焉而各效其材之所宜。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如必欲责尊德性者以问学之不周。责问学者以德性之不笃。是火日外曜者而欲其内涵。金水内涵者必兼其外曜乎。体用一原。匪圣曷全。肫肫其仁。渊渊其渊。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三代以上。君师道一而礼乐为治法。三代以下。君师道二而礼乐为虚文。古者岂独以君兼师而已。自冢宰司徒宗伯下至师氏保氏卿大夫。何一非士之师表。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有位之君子。即有德之君子也。故道德一而风俗同。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外于儒矣。宋贤出有道学名。而世之儒者又自外于道学矣。雅颂述文武作人养士之政。瞽宗辟雍振鹭西雍棫朴菁莪。至详且尽。而十三国风上下数百年刺学校者。自子衿一诗外无闻焉。春秋列国二百四十年。自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外无闻焉。功利兴而道德教化皆土苴矣。有位与有德。泮然二涂。治经之儒。与明道之儒政事之儒。又泮然三涂。荀子曰。昊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诗曰。纵我不往。子寍不嗣音。
曷谓道之器。曰礼乐。曷谓道之断。曰兵刑。曷谓道之资。曰食货。道形诸事谓之治。以其事笔之方策。俾天下后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谓之经。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师氏保氏大乐正。谓之师儒。师儒所教育。由小学进之国学。由侯国贡之王朝。谓之士。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则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诟厉者乎。以诂训音声蔽小学。以名物器服蔽三礼。以象数蔽易。以鸟兽草木蔽诗。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乎。呜呼。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学校。今亦此学校。宾宾焉以为先王之道在是。吾不谓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国家何。诗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争。
求阙斋笔记
曾国藩
礼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女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人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人为体国经野门。于着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赦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乱。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蜀人称亮之贤。厥后费禕秉政。大赦河南。孟光责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宥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士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贳之。厥后众士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
世泽
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诗书之泽。如韦玄成议礼。王吉传经。虞魏之昆。顾陆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殚述。我朝如桐城张氏。自文端公而下。钜卿硕学。世济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征君以下。世精算学。其六世孙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谓莫绍先绪。而所为古文诗篇。一时推为祭酒。高邮王氏。自文肃公安国以下。世为名儒。而怀祖先生训诂之学。实集古文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叹仰以为不可及。礼让之泽。如万石君之廉谨。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东柳氏。宋之蓝田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余所见近时搢绅。未有崇礼法而不兴。习傲慢而不败者。稼穑之泽。惟周家开国。豳风陈业。述生理之艰难。导民风于。厚。有味乎其言之。近世张敦复之恒产琐言。张杨园之农书。用意至为深远。国藩窃以为稼穑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吾祖光禄大夫星冈公尝有言曰。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懿哉至训。可为万世法已。
悔吝
吉凶悔吝。四者相为循环。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无有人非鬼责。是即谓之吉。过是则为吝矣。天道忌满。鬼神害盈。日中则仄。月盈则亏。易爻多言贞吝。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则贞而吝矣。凡行之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吝随之。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吝也。人无贤愚。遇凶皆知自悔。悔则可免于灾戾。故曰。震无咎者存乎悔。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吝则驯致于凶。悔则渐趋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于悔。莫不善于吝。吾家子弟。将欲自修而免于。尤。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
儒缓
论语两称敏则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艺赡给。裁决如流。此不数数觏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习勤不辍。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几。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辨者。余或沈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弢甫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缓自愧。左传齐人责鲁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日。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言鲁人好儒术。而失之皋缓。故二国兴师来问也。汉书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博奋。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斥罢诸吏。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拜起舒迟。博谓赣老生不习吏礼。令主簿教之拜起闲习。又以功曹官属。多衣大祒不中节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恶儒术之舒缓。不足了事也。通监凉骠骑大将军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臣。但恐儒缓机事不称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务为舒缓。而不能应机以趋事赴功。大抵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王昕儒缓。见北史王宪从孙。唐相张镒儒缓。见通监二百二十八卷
名望
知识愈高。则天之所以责之者愈厚。名望愈重。则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严。故君子之自处不。与众人絜量长短。以为己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自欺其知识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更以鄙小之见贻讥于神明也。
居业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之兖州。唐之晋阳。皆先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君子之学道也。亦必有所谓基业者。大抵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本。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易曰。宽以居之。谓宏大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谓诚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诚便是忠信。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则忠信亦被汨没动荡。立不住了。国藩按。立得住。即所谓居业也。今世俗言兴家立业是也。子张曰。执德不宏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亦谓苟不能宏大诚信。则在我之知识浮泛动荡。指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为我之所无也亦不可。是则终身无可居之业。程子所谓立不住者耳。
英雄诫子弟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刘先主临终敕太子曰。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西凉李暠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慎勿逆诈亿必。轻加声色。务广咨询。勿自专用。吾。事五年。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雠。夕委心膂。麤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纇。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则如不足。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前人也。宋文帝以弟江夏王义恭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为书诫之曰。天下艰难。国家事重。虽日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淩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鱼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伏波将军马援。亦旷代英杰。而其诫兄子书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寍死不愿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此亦谦谨自持。敛其高远之怀。即于卑迩之道。盖不如是。则不足以自致于久大。藏之不密。则放之不准。苏轼诗。始知真放本精微。即此义也。
气节 傲
自好之士多讲气节。讲之不精。则流于傲而不自觉。气节守于己者也。傲则加于人者也。汉萧望之初见霍大将军光。不肯露索挟持。王仲翁讥之。望之曰。各从其志。魏孙资刘放用事。辛毗不与往来。子敞谏之。毗正色曰。吾立身自有本末。就与孙刘不平。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已。宋顾觊之不肯降意于戴法兴等。蔡兴宗嫌其风节太峻。觊之曰。辛毗有言。孙刘不过使我不为三公耳。人禀命有定分。非智力可移。因命弟子原着定命论以释之。此三事者。皆风节之守于己者也。若汲黯不下张汤。宋璟不礼王毛仲。此自位高望尊。得行其志。已不得以风节目之矣。然犹不可谓之傲也。以傲加人者。若盖宽饶之于许伯。孔融之于曹操。此傲在言词者也。嵇康之于钟会。谢灵运之于孟顗。此傲在神理者也。殷仲文之于何无忌。王僧达之于路琼之。此傲在仪节者也。息夫躬历诋诸公。暨艳弹射百寮。此傲在奏议者也。此数人者。皆不得令终。大抵人道害盈。鬼神福谦。傲者内恃其才。外溢其气。其心已不固矣。如盖孔嵇谢殷王等。仅以加诸一二人。犹且无德不报。有毒必发。若息夫躬暨艳之。忤同列。安有幸全之理哉。
裴子野曰。夫有逸。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偾常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将之以礼。殆为鲜乎。大抵怀材负奇。恒冀人以异眼相看。若一概以平等视之。非所愿也。韩信含羞于哙等。彭宠积望于无异。彼其素所挟持者高。诚不欲与庸庸者齐耳。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以齐桓公之盛业。葵邱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以关公之忠勇。一念之矜。则身败于徐晃。地丧于吕蒙。以大禹之圣。而伯益赞之以满招损谦受益。以郑伯之弱。而楚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不自恃者。虽危而得安。自恃者。虽安而易危。自古国家。往往然也。故挟贵挟长挟贤挟故勳劳。皆孟子之所不答。而怙宠怙侈怙非怙乱。皆春秋士大夫之所深讥尔。
勉强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人性本善。自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本性日失。故须学焉而后复之。失又甚者。须勉强而后复之。丧之哀也。不可以伪为者也。然衰麻苫块。。物而痛创自至。。踊号呼。变节而涕洟随之。是亦可勉强而致哀也。祭之敬也。不可以伪为者也。然自盥至荐。将之以盛心。自朝至昃。胜之以强力。是亦可以勉强而致敬也。与人之和也。不可以伪为者也。然揖让拜跪。人不答而己则下之。筐篚豆笾。意不足而文则先之。是亦可以勉强而致和也。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祥。孔子之告子贡仲弓。孟子之言求仁。皆无先于此者。若不能勉强。而听其自至。以顽钝之质。而希生安之效。见人之气类与己不合。则隔膜弃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复能勉强自抑。舍己从人。傲惰彰于身。乖戾着于外。鲜不及矣。庄子有言。刻核太甚。则人将以不肖之心应之。董生有言。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进而大有功。至哉言乎。故勉强之为道甚博。而端自强恕始。
魏安厘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以鲁仲连对。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余观自古圣贤豪杰。多由强作而臻绝诣。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中庸曰。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近世论人者。或曰。某也向之所为不如是。今强作如是。是不可信。沮自新之途。而长偷惰之风。莫大乎此。吾之观人。亦尝有因此而失贤才者。追书以志吾过。
功效
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未施敬于民而欲民之敬我。未施信于民而欲民之信我。卤莽而耕。灭裂而耘。而欲收丰穰十倍之利。此必不得之数也。在易恒之初六曰。浚恒贞凶无攸利。胡瑗释之曰。天下之事。必皆有渐。在乎积日累久。而后能成其功。是故为学既久。则道业可成。圣贤可到。为治既久。则教化可行。尧舜可至。若是之类。莫不由积日累久而后至。固非骤而及也。初六居下卦之初。为事之始。责其长久之道。永远之效。是犹为学之始。欲亟至于周孔。为治之始。欲化及于尧舜。不能积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故于贞正之道。见其凶也。无攸利者。以此而往必无所利。孔子曰。欲速则不达也。是故君子之用功也。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但知所谓功。不知所谓效。而效亦徐徐以至也。
嵇康曰。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此言有一分之功。必有一分之效也。程子曰。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自有此应。此言有真积力久之功。而后有高厚悠远之效也。孟子曰。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谓其人曰。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此言不俟功候之至。而遽期速效。反以害之也。苏轼曰。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北方之勇者。生不识水。问于没人而求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此言不知致功之方。而但求速效。亦反以害之也。
克勤小物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圣。而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慢哉。诸葛忠武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为学须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秦始皇衡石量书。魏明帝自案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为后世所讥。以为天子不当亲理细事。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陈平之问钱谷不知。问刑狱不知。未可以为人臣之法也。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其见者为效。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苟为博物君子。必见其箸述满家。钞撮累箧。苟为躬行君子。必见其容色之晬盎。徒党之感慕。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民思。苟善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而但凭心所悬揣者为高。则将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以望空为贤。而笑勤恪。何晏邓扬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昧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成。不亦悖哉。孔子许仲弓南面之才。而雍以居敬为行。之本。盖必能敬。乃无废事也。我 宣宗成皇帝临御三十年。勤正法 祖。每日寅正而兴。省览章奏。卯正而毕。事无留滞。道光二十九年。 圣躬不豫。自夏徂冬。犹力疾治事。不趋。便。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始命 皇四子代阅章奏。召见大臣。即 今上皇帝也。对事甫毕。而 宣宗龙驭上宾。盖以七十 天子。笃病半载。其不躬亲庶政者。仅弥留之顷耳。为人臣者。其敢自暇自逸。以不亲细事自诿乎。
忠勤
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士。丰功伟烈。举云兴。盖全系乎天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闲。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扞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余观近世贤哲。得力于此二字者。颇不乏人。余亦忝附诸贤之后。谬窃虚声。而于忠勤二字。自愧十不逮一。吾家子姓。傥将来有出任艰钜者。当励忠勤。以补吾之阙憾。忠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妄语始。勤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晏起始。
才德
司马温公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故观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寍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吾生平短于才。爱我者或谬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钜。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才用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犁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鋙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铢寸录节录
窦垿
大抵日用之间。作当作的事。虽俗事亦是天理。作不当作的事。虽雅事亦是人欲。
才作得一件好事。便有一矜喜之念。起则善念灭矣。才利济得一人。便有一见德于人之念起。则利济之念灭矣。此事后之自欺也。
养瓶花以水。可数日而不可数月。养唐花以火。可数月而不可数年。养盆花以水土。可数年而不可十数年。养园花以地气。可十数年。而桃李之寿。不如松柏则可百年千年矣。然而人之爱松柏不如桃李者。艳繁华也。爱园花不如盆花者。可移置也。爱盆花不如唐花者。先时开也。爱唐花不如爱瓶花者。即时开也。
今人性躁而多欲。故莫不艳繁华而喜即时开也。而不能保瓶花之寿如松柏。是促后日以快目前也。凡多欲而性躁者。未有不促后日以快目前者也。
仰视日轮。而俯视他物者。或黄或紫。非其物之忽变而黄紫也。日光所夺。而目不得施其明也。闭目而养之。乃开目而更视。则物如其常矣。心光之外夺于物。与内夺于血气也亦然。
覆盆之下不见日。日固照覆盆之上也。其蔽之者。即其所照也。片云之下不见天。天固包片云之外也。其翳之者。即其所包者也。人之所不见者。即其所自谓已见者也。事之所不可信者。即其所自谓可深信者也。吁可畏哉。
学者终日滚滚。只是一团俗情。在中纠缠作闹。如家庭之间争恩谊。戚党之间争酬酢。朋友之间争报施。士大夫之间争势分。言语争敏拙。文章争工巧。议论争识见。此数者之中。岂无些小义理。然是己非人。全是一团私意。必扫而除之。而后心宇泰定。其广大高明。乃可见也。
国家恶言利之臣非也。三代后无言利之臣。所言皆害也。桑孔之利。盐铁均输而已。有害而何尝利也。管商之利。鱼盐阡陌。则近于天地之自然矣。而未合义也。故亦有害焉。孟子五亩之宅一段。大学生财有大道一段。则利即义也。有利而无害。乃精于言利者也。窃尝譬之。孔孟之利。如士之谋道得禄。农之力田有秋。自然之利也。管商之利。如工商之逐末。非出于自然矣。而尚不远于自然焉。桑孔之利。如盗贼之劫掠。取快一时。而身陷刑戮。害孰大焉。惩盗贼之言利。而禁工商之逐末。过矣。惩盗贼之言利。而耻农之力田。士之谋道。岂不谬乎。故三代而后言利者非也。恶言利者亦非也。无真能言利者也。何以聚人曰财。利岂可不言乎。
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于义而行亦多怨。何也。己义。则先必恶人之不义。固取怨之道。即不必恶人也。己义。则形人之不义。已足取怨矣。故清者之量。唯不念旧恶。怨乃希耳。不能无怨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远怨之道如是。
以身教者从。爱人之意多。责人之意少也。以言教者讼。责人之意多。爱人之意少也。
养痈者获令名。决痈者受实祸。韩侂胃以战亡宋。故邱琼山且以秦桧为南宋功臣也。宋之痈养成于秦桧。而决溃于侂胄。养成者其本。决亦亡。不决亦亡。故桧之罪。浮于侂胄也。然则痈可治乎。曰决之以时。则病可立愈。然必未决之先。使病者自强。然后一决而毒可尽去。既决之后。使病者自保。然后一决而患不复生。夫知使病者自强自保。非良医不能也。病者知自强自保。非信医专而修身有道者不能也。信医专而修身有道之病者既不多觏。天下之庸医。每以养痈求令名。虽天下之良医。亦不敢以决痈贾实祸。然则痈已成矣。将若之何。曰烈士决之以速亡。庸人养之以待亡。君子则必修不可亡之道。以听亡不亡之天。所谓修不可亡之道。自强自保而已。所恶于养痈者。为其图苟安。而长人泄泄沓沓之心。以底于必亡也。故必先存决痈之心。而慎施决痈之术。先存必决之心。则不敢泄泄沓沓以待祸。慎施决痈之术。则不至一溃无余以戕生。未讲用人行政。而先论祸福是非。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此琼山之蔽也夫。
士之品。大概有六等。第一等是中行。第二等是狂。第三等是狷。第四等是乡愿似中行。第五等是妄人似狂。第六等是庸人似狷。
以恕己之心恕人。不但己不可恕。人亦不可恕也。所谓薄责于人者。薄乎云尔。所谓无求备于一人者。器使云尔。至于观人之法。则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朋友则曰直曰谅。曰切切偲偲。此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此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何尝一毫恕得。古人礼文。如此繁重。今人如此率略。古人多事。所以省事。今人省事。所以多事。朝廷之冠裳玉帛。消弭了多少宇内干戈。家庭之温清定省。消弭了多少德色谇语。其他推之皆可。
说小七篇
陈辂
世之议者。辄曰小人。若以为大诟者。是徒举其名。而末察其实也。世之人方以小人目人。而旋且自为小人者比比矣。夫所谓小人者。非天之生使小也。亦非其自命为小也。所见小而已。今夫苍颉之造字也。象人而五体禾(支只)禾句。者谓之大。五体具禾(支只)禾句。者。首有戴。手有指。足有践。记所谓天地四方。男子之所有事也。小之字从八。而中分之。八者。两相背也。中分之者。私于其处也。盖天之生人也。始乎一而孳乎二。以至于亿兆。而其理不越乎一。故大人以理之一者自居。而群生莫不在宥。小人局于形气之内。与厘之一者隔。于是其身仅为亿兆中之一。而所明者唯己与人二。故中分八者。分己与人二也。凡小人者。其视己也恒重。视人也恒轻。其欲必取赢。而加于人者。恣睢而不顾。故立朝则私其家。居家则私其室。处室则私其身。上者君亲。中者僚友。下者妻子。当其无事则欢然相接。而有事辄不能相及。彼非恶而去之。所见者私于其处。一身之外。皆若有蔽焉。故至此。鸣呼。世之訾议小人众矣。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其萌芽固天下人所易蹈也。奈何訾议小人而不自警也邪。
世之议者。辄曰君子以德胜。小人以才胜。是不然。夫世之为此言者。徒以君子之谋多疏。小人之谋易遂。虽然。小人之所以易遂者。其所谋者小也。全其尺寸。而尺寸以外。虽有大害弗恤焉。快其须臾。而须臾以后。虽有大忧弗省焉。如白圭之治水然。使畀以大禹之任。则立见其窘矣。嗟乎。世之才小人者。徒羡其目前之得济。而未熟睹其害也。夫天下之势运。居天下者共之。惟众人皆得。吾是以亦得。惟众人皆安。吾是以亦安。变诈不兴。机械不作。是以熙熙。可久而无患。而小人者。攘众人之所得。以为吾之得。攘众人之所安。以遂吾之安。天下之人。皆有心思耳目手足。岂能坐致于不安。而不为之所。于是机械变诈。以与之角。当其未甚。则强陵弱。众犯寡。而成偏重之势。积之既久。饥寒颠踬。困辱愁苦。怨毒之气。偏于宇宙。天下之人无托命。而厄运由是以起。鸣呼。彼小人者非于天下也。所见者小耳。然而向之私利。亦必与之同尽。又安见所谋之必遂哉。
或问于陈子曰。如子之说。天下之恶德。皆起于小。而小之失。至于成天下厄运。若是乎先王之贵大而贱小也。陈子曰。吁。何为其然也。夫君子所见虽大。而必以小守其身。使见大而不以小守其身。几何不为无忌惮之小人也。古之称大者。唯天子当之。自天子以下。皆不敢言大。故大章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皆功德被寰区。无所于让。而后称之。孔子所大者惟一尧。而颂之称文王曰小心翼翼。诸侯之事也。况于在下之君子乎。大小犹阴阳也。阴阳不能相无。若之何贵大而贱小哉。尝试论之。理之原于一者。仁也。分之有所止者。礼也。用其识以求其宜。一其心而不敢变者。智义信也。仁大礼小。智义也信也。皆由大以趋于小。故君子之守身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小如此。记曰。小心而畏义。论语曰。以约失之者鲜。其求至于小如此。事各安其分。而与理之一者无所悖。是故礼尽而仁全。此小大相成之义。君子以大为体。以小为用。小人以小为体。以大为用。在易泰九内而六外以象君子否六内而九外以象小人。
凡公于天下者皆为大。凡私于一身者皆为小。不必恶德也。故先王之制礼。曰立中制节。盖谨守一身。任其性情之所之。则不可纪极。是以统天下而计之。度其可行。统千世而计之。度其可久。贤人君子。性厚情挚。无有已时。而旁观者。知其不可以至于是也。则为之节之。此先王之所难言也。在易阴过乎阳。卦曰小过。圣人为之象曰。丧过乎哀。行过乎恭。用过乎俭。嗟乎旨哉。今夫丧之哀。是美德也。虽然是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危身灭性者矣。行之恭。亦美德也。虽然亦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近耻取辱者矣。用之俭。是美德也。虽然亦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废饰灭礼者矣。以恭俭哀之美德。而反贻不哀恭俭以口实。讵得谓非过哉。故先王知之。为之葬埋哭泣之节。为之登降拜跪之文。为之品物度数之等。哀恭俭始可用。而丧与行与用。始行之天下后世而无弊。此则大人之效也。小儒不察于此。而专持美名以难天下。天下嫉其论之难至。戾者决籓而去。而懦者反情绝嗜。以求蹈夫过中之节。鸣呼。孰知先王之道哉。
以士与人众较。则士大而众人小。以贤人与士较。则贤人大而士小。以圣人与贤人较。则圣人大而贤人小。小大之等差。各有所着。不可不察也。今夫世之瞽者。持杖而行于市。一杖之外。则冥然无物耳。而有目者往焉。则阎闾百货。灿然于前矣。玉于熟游之地。则可举其地之名而征其所有。至于司市之官。垄断之贾则又举其所有熟而贮之吾心。而良楛贵贱。丝亳不得遯焉。此量之不可强也。故士之与众也。大以明。小以昧。贤之与士也。大以精。小以粗。圣之与贤也。大以浑化。小以勉强。学者得吾说而思之。其可以愈进于大。而毋自隘也欤。
然则进于大者奈何。曰。天下之大与小。未有相离者也。大而不始于小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人之生也。分天之一形。则其心之理。亦祗分天之一曲。此中庸所以有致曲之说。凡大人之有形者。与小相含。大人之无形者。与小相化。由其所含以求至乎所以含。其道莫要于积。由其所化以求至乎所以化。其道莫要于扩。积之者类于富。扩之者类于贵。今夫陶朱猗顿乌氏白圭之属。天下之至富者也。然其初固非天之雨金。漓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遽至于富也。铢积寸累。如桑宏羊之所为。以月以日。而后乃拥赀钜万焉。王公大人。苟非席先世余荫。亦未有忽然而据高位者。积阅功阀。年月以徙。然后乃至于轩冕。故士之于学也。日为益之。而其于识也。日为徙之。益之则日多。徙之则日精。使寸田尺宅之徒。与令丞长史辈。以远于富贵自疑。则终于贫且贱。又使小康之家。与中士之职。自以为己富己贵。则亦画其所至。而于陶猗于王侯终无由至。是故广己而造大者。惟积之与扩之之为得也。
李子谓陈子曰。古君子小人之争。君子常败。小人常胜。亦知其故乎。陈子曰。知之。虽然。愿吾子说之。李子曰。今与天下共事。多助者胜。少助者败。理之常也。凡所谓君子者。直己正行。不求合于斯世。而小人者。斤斤焉。煦煦焉。惟恐一言之忤于人。故不冒触时忌。而其类以渐附而众。及其得志也。君子于小人多恕而宥。而小人于君子多忍而断。故小人反兵之谋易。而君子复振之势难。且君子苟为小人所制。则必尽道于己。听命于天。而不屑屑苟且乞哀。以全一日之命。而小人当此。又能诎身卑服。以徐图其所事。此小人虽败不败。而君子虽胜不胜也。苟君子而能用小人之道。则君子固可胜。而小人固可败也。陈子曰。嗟乎。君子安能用小人之道哉。夫大造茫昧。万物生其中者。各就其量之所能及而致力焉。使麟服车。不如羸驴。使鸾捕鱼。不如鹈鹕各私所忌。如灰中蛆。苟非蝇。焉与为徒。以逢时为技。则固宜小人精而君子粗也。且夫君子以天下为家。小人固犹之鸡犬也。人未有奋迅一决。自断其鸡犬以为快者。而狗瘈马逸。固有时不顾其主人。又何责焉。狙之伺。狸之伏。能为卑下者。其身小耳。使牛与橐驼效焉。则何所旋其躈哉。是故君子之不能为小人之道者势也。而小人之阴贼沈猜。盖亦有自成其材者。若有所受之。而以是为供职者然。不容己也。又焉容其胜败之见哉。李子叹息而去。
疑信
王柏心
有信有不信。信也。无不信。则惑也。有疑有不疑。亦信也。无不疑。则惑也。信可信。信也。疑可信。则惑也。疑可疑。亦信也。信可疑。则惑也。天下有是非焉。是其可是。非其可非。而是非定矣。天下无是非焉。是者以非为是。非者以是为非。而是非淆矣。适南者谓去北而南矣。俄而犹未离乎南也。适东者谓去西而东矣。俄而犹未离乎东也。臧之亡羊也以博弈。谷之亡羊也以挟册。皆大惑之类也。学者之疑信。何以异是。古之君子。虽明不如离朱。聪不如伶伦。算不如隶首。推步不如大挠。而不害为大智。惟慎其信而阙其疑也。后之君子。虽论穷六合之表。心探二气之先。着书多于五车。放失罗乎百代。而不害为大愚。惟舍其信而求其疑也。文得尚而载之。武得箕而访之。颜得孔而师之。信可信也。衍雕龙而侈之。惠坚白而鸣之。列御风而行之。信可疑也。夫身心之间。伦纪之地。若经之言。若史之言。理乱成败之机。生民利害之大。此宜求其信者也。亦既博且闳矣。今舍其昭昭而求诸冥冥。譬索白日于长夜。征飞霰于炎洲也。故曰言天地解者。谬也。言不解者。谬也。言解与不解之谬者。亦谬也。且绌于理者必伸于气。气盛则辨。辨盛则争。如市贾焉。如聚讼焉。亦安睹疑信之所从邪。然则何以专信。曰莫如存疑。何以别疑。曰莫如崇信。
论道学
潘德舆
宋史创立道学传。以尊周程张朱诸子。其用意至正。然其失有数端。道学即儒也。不能分轩轾而强分之。一失也。既以道学尊程朱。而程子之徒吕与叔。朱子之师刘屏山。朱子之徒蔡西山。皆不得与。二失也。道学传起于马枢。纪学仙者流。如列仙传耳。今用异术纪儒者。三失也。此皆近人已言之。吾以为又有二失。而人未之言也。经言学道。不言道学。言道学。则属文不顺。失一矣。道者。天下之达道。即五伦也。故圣人不过人伦之至。三代立学。所以明人伦。盖无学不在其中。今作史立道学一门。则似学之涂至多。而此诸人专以道为学。世人见之。遂真有不以道为学者。名为推崇道学。实视学为广。视道为狭。于圣人劝学以修道之旨。隐相剌谬。明邵氏宝曰。甯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一似真士夫非道学。其。于立言。亦宋史名目之偏。有以启之。至于今日道学之名目。遂为世诟病。然则宋史之贻累于道学。岂有穷哉。失二矣。或曰。宋史道学传之失既如此。使其沿史记例以儒林赅之。不亦可乎。曰。此未易以一二言尽也。凡史之例。曰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日者货殖。肇自史记。而列代之史官。或因而不革。或革而增之。吾皆以为纷纷然无当于史法。何则。史记人事者也。书其人之事。则其是非之实。自昭灼不可掩。何须先立名目以自申解。一立名目。区别繁琐。必有数失。即如循吏儒林。虽至美之名。而其人行事。不尽于此。吾以入其中。则此传为失实。如子产之言行。在春秋时无与伦比。而以入循吏是也。一矣。若其人尽于此。而在不立名目之列传中者。则他列传为失实。如贾谊董仲舒王吉。乃汉儒之冠冕。转不入儒林是也。二矣。即两者均有辞可解。而既仕未有不当列循吏者。既学未有不当厕儒林者。果不当入。则其仕其学。又何以称。将毋不入此者。皆酷吏乎。抑皆万石君之无文学乎。欲矫其弊。则循吏儒林。又将多不胜纪。进退均失实。三矣。况夫游侠滑稽日者货殖。以及后世方术释道之流。何足立传。必以传为赅备。此司马迁之所以为好奇。晋书南北史之所近于小说。而失史官纪要之实。四矣。佞幸奸臣。关系天下之故。似不可以不立传。而其不在此传者。如江充即佞幸之尤。而汉书不入佞幸。宋史奸臣传无史弥远。入者不失实。而出者失实。五矣。道学儒林之分而失也。人知之。儒林文苑之分而失也。人不知之。何也。文之无益于天下者。浮文耳。不足言文。即不足立传。而如宋史之贺铸秦观周邦彦。皆词客耳。其文何益于天下。然既以文苑立名。不得不旁搜及此也。失六矣。若其有益于天下之文。或论经。或论政治。虽文人。亦儒术之所赖也。如宋之苏洵。明之归有光。屏之儒林以外。转不及孤守一经之章句。而其书并不足传者。何也。失七矣。文苑既多载浮靡之人。世之不足以明道而无志于为儒者。皆将自恃其文。谓异日必得一佳传。可以不朽。如唐书文苑之沈佺期宋之问辈流者。益轻佻邪佞。无所不争。簧鼓其淫辞。以害风俗政事。此尤失史官惩恶之实。八矣。
凡此八失。皆列传之分名目累之。不若悉从埽除。择其事之多而有系于天下者。立传而已矣。其事相连品相类者。则相次而已矣。何为纷纷然哉。且史之大例有四。纪传表志也。表以纪年月。纪国纪官志以纪事物制度名目。不可省也。纪传不然。书君臣之善恶焉耳。而纪于帝王之明闇仁暴。未闻着名目。何独于传而析之。或曰。子谓道学儒林诸目之宜削也。而后世之儒。将错出而不画一。又何以裁量之。曰。微子间。吾固将及此。窃谓古有八儒。今有三儒。八儒者。如子思子张子夏之数。分所不必分者也。今之三儒亦然。三儒者。一曰郑孔氏之儒。诂名物。二曰程朱氏之儒。讲义理。三曰陆王氏之儒。言心性。夫儒虽有三。圣一而已。诚以孔子之言为准。则三儒者皆可以相通。而可以相捄。不然。各是其所从入。彼此迭胜。入主出奴。则不独儒与异端敌。而儒且与儒敌。是皆儒之大害也。夫郑孔之诂名物。博雅详核。而不免于碎而杂。陆王之言心性。简易直捷。而不免于虚而浮。各得孔子之道之二三而已。程朱之讲义理也。持其大中。本诸心性。不废名物。其于人也。如日用之布帛菽粟焉。特其诠释群经。识大而略小。自信而好断。不能合乎经之本旨者。亦有之矣。孔子之道。殆得其五六焉。宋元明之宗程朱者。直欲取郑孔陆王而废之。既失之拘而不通。而明末之宗陆王。近人之宗郑孔者。又别立一帜。嗤点程朱为好多而不博。又岂不大谬哉。孔门之学者。立乎三千载之上。已察其必有此患。故于论语特着之。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郑孔之经学。所谓博学切问也。而未尝内求夫笃志近思。陆王之心学。所谓笃志近思也。而未尝外包乎博学切问。程朱兼之。故直接思孟之统。特于道有所未尽焉耳。学者诚能以程朱之义理为宗。而先导以郑孔。通其训诂。辅导以陆王。求其放心。庶有以捄程朱之小失。而道学之真可见。而道学之名。目愈可以不立。夫道学为生民之所以立命。其名目尚可以不立。而况儒林循吏诸目之纷纷乎哉。
持平之论。能除一切门户结习。以所论系道学宗旨。广征名目。以着殊途同归之理。与文学类中。辨道学儒林立传数篇。专论史例者不同。故自不嫌错出。在读者观其会通焉。
辨道论
方东树
佛不可辟乎。辟佛者。辟其足害乎世也。佛可辟乎。害乎世者。其人未可定也。世之辟佛者。夷佛于杨墨矣。孟子之罪杨墨也。为其无父无君也。由无父无君。而驯至弑父弑君。故曰辨之不可不早辨也。则以罪杨墨者罪佛。亦将如是云尔。春秋之事。可考而知矣。其时杨墨犹未有也。而乱臣贼子。已接迹于鲁史之书矣。故孔子惧而作春秋也。商臣赵盾崔杼之祸。固非由杨墨而致也。汉之事可考而知矣。传言明帝时佛法始入中国。而王莽已生乎其前矣。其后若董卓。若曹操。可谓无父无君之尤者矣。而莽与卓与操。固不习乎佛之教也。今郡县小者不下数十万人。此数十万人贞邪不一。而极其行恶。至于无父无君弑父弑君盖不多有焉。今谓不多有之无父无君之人之必在于学乎杨墨与佛之人。而习儒者。无不出于忠孝也。虽好为异者。亦莫敢主其说。汉高之甘心烹父以取天下也。以为为民。则固已倒矣以为为富贵。则狗彘之不若也。其后若杨广若刘守光若李彦珣。或手刃其父。或亲集矢其母。皆汉高之实启之。佛固不忍为此矣。儒者不以风俗人心之坏罪汉高。而以蔽于佛。是谓真蔑其君父者为可原。而以其迹之疑于是者为必诛。此不知类之患也。乡有富人。积财货万亿。阡陌庐舍。不可籍纪。俄而富人死。其子弗能偏稽也。其奴之黠奸者。日相与荡覆之。其子弗知其奴之所为也。则以为其邻实盗之。而亦无以明其盗之实也。但以其迹也而疑之。因苦讼之。外盗之实不可定。而其奴之盗日益甚。士不明乎道。而以辟佛为名者。皆富人之子之类也。君子者。理之平也。富人之奴。荡覆其主之财而无罪。而以形书诛邻人。非圣人之法也。天下之物。有其极至者。则必有其次至者。以与之为对。月之与日是也。彼佛者。亦圣人之月也。莫得而加也。亦莫得而去也。佛本西国王子。捐其位势而弗贪。去其富贵而弗处。苦身积行。林栖本处。数十年以求至道。有大人之诚而不以立名。与天合而末始有物。鬼神无以与其能。帝王莫敢并其位。使圣人见之。亦且礼之。况未至于圣者乎。且佛之为行甚苦。其为教甚严。椎拍輐断。泠汰于物。故曰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非夫豪杰刚忍道德之士莫能由也。今人颉滑颠冥。慑势荣利好色。虽佛招之。固莫从之。而奚待于辟。山之东有国焉曰齐。山之西有国焉曰晋。江之南有国焉曰楚。关之中有国焉曰秦。其余济清河浊。裂采限封。各固疆圉。其水土不齐。其言语不齐。其风俗好尚政教不齐。自王者视之。皆以其理乎吾民而已。列国者务目争相寇。日寻于难。势不能服。而兵争不已。及至于秦。恶其争也。悉罢其封建而邵县之。然后天下统于一。老庄杨墨佛者。秦楚齐晋也。言语风俗之不齐。则道术之各异也。自其一而言之。皆大道所分着。而儒者特为罢封建之秦。然封建虽废。天下虽一。而列国风俗言语不齐如故也。天能覆而不能载也。地能载而不能覆也。耳目鼻口各有所明。不能相通。必欲比而同之。其势固有所不可也。
既天下皆知有王。则列国之俗各有所习。皆有所宜。固无庸革也。既学者皆知有圣。则百家之说。各有所明。时有所用。固无庸废也。曰。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然则孟子非与。曰。孟子之时。世衰道微。邪说横作。充塞仁义。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譬齐楚秦晋强。而侵弱乎周也。诸侯强。天子弱。其势足使天下不知有王。故曰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岂好辨哉。不得已也。由周而来至于唐。千有余岁。圣人之道不明。唐承魏晋梁隋之敝。自天子公卿。皆不本儒术。士大夫之贤智者。惟佛老之崇。韩子怀孟子之惧。而作原道。盖犹之孟子之意也。及至五代。王道不行。君臣父子之纲几绝。宋兴。佛学方炽。圣教未明。欧阳子忧其及于后世也。故作本论以辟其教。盖亦犹韩子之意也。故在战国之世。不可无孟子。在程朱之前。不可无韩子欧阳子。今生程朱之后。而犹执韩子欧阳子之言以辟佛老。必为达者笑矣。故君子立言。为足以救乎时而已。苟其时之敝不在是。则君子不言。故同一言也。失其所以言之心。则言虽是而不足传矣。故凡韩子欧阳子之所为辟乎佛者。辟其法也。吾今所为辟乎佛者。辟其言也。其法不足以害乎时。其言足以害乎时也。则置其法而辟其言。其言亦不足以害乎时。而为其言者。阳为儒。阴为佛。足以惑乎儒。害乎儒。其势又将使程朱之道。乱而不复明也。则置其佛之言。而辟其立乎儒以攻乎儒之言。以孔子为归。以六经为宗。以德为本。以理为主。以道为门。旁开圣则。蠢迪检押。广而不肆。周而不泰。学问之道。有在于是者。程朱以之。以孔子为归。以六经为宗。以德为本。以理为主。以道为门。以精为心。以约为纪。广而肆。周而泰。
学问之道。有在于是者。陆王以之。以六经为宗。以章句为本。以训诂为主。以博辨为门。以同异为攻。不概于道。不协于理。不顾其所安。骛名干泽。若飘风之还而不傥。亦辟乎佛。亦攻乎陆王而尤异端寇乎程朱。今时之敝。盖有在于是者。名曰考证汉学。其为说以文害辞。以辞害意。。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无益于世用。其言盈天下。其离经畔道。过于杨墨佛老。然而吾姑置而不辨者。非为其不足以陷溺乎人心也。以为其说粗。其失易晓。而不足辨也。使其人稍有所悟而反乎己。则心翻然厌之矣。翻然厌之。则必于陆王是归矣。何则。人心之荡而无止。好为异以矜己。迪知于道者寡。则苟以自多而已。方其为汉学考证也。固以天下之方术。为无加于此矣。及其返己而知厌之也。必务锐入于内陆王者。其说高而可悦。其言造之之方。捷而易获。人情好高而就易。又其道托于圣人。其为理精妙而可喜。托于圣人。则以为无诡于正。精妙可喜。则师心而入之也无穷。如此。则见以为天下之方术。真无以易此矣。故曰。人心溺于势利者可回。而溺于意见者不可回也。吾为辨乎陆王之异。以伺其归。如弋者之张罗于路歧也。会鸟之倦而还者必入之矣。曰天下之是非亦无定矣。陆王既以其道建于天下。而吾方从而是非之。其谓吾之是非。为足以定乎彼之说耶。虽定其说矣。庸讵有毫末增损于道乎哉。然而不得已而辨之者。君子之立言。为救乎敝而已。
扬雄有言。 于荀卿见同门而异户也。彼其非之。固莫同也。此其宗之。奚以异乎。孔子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所从入之涂不齐则不谋。故小人在利若水。君子在势若水。水也者。其源异。其委一也。陆王程朱同学乎圣。同明乎道。同欲有以立极于天下。然而不同者。则所从入有顿与渐之分也。何谓顿渐。佛氏言化法四教有顿渐。犹箕子所云高明也。沈潜也。程朱者取于渐。陆王者取于顿。顿与渐互相非而不相入。而不知其原于三德也。人之生得全于阴阳之性者圣人耳。惟圣生知。似顿而不可以顿名也。其次不毗于阳。则毗于阴。其性如火日之光而无不照也。而稍速则毗于阳者也。是顿也。其性如金水之光而无不照也。而稍迟则毗于阴者也。是渐也。则皆次于生知者也。传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其学而言。曰性曰教。以其候而言。曰顿曰渐。回其顿乎。参其渐乎。然而孔子立教。顿非所以也。孔子立教。必以渐焉。论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中庸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其列诚之目五。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颜子之照。邻于生知矣。而夫子教之。必曰博文。必曰约礼。及颜子既见卓尔。而追思得之之功。叹以为循循然善诱人。则夫子立教。不惟顿之以。而惟渐之以。亦明矣。并曾子而闻一贯者惟子贡。而子贡之言夫子。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故以实则颜渊子贡贤于陆王。以迹则陆王贤于颜渊子贡。且夫由颜渊子贡而至陆氏。是千年而后生也。由陆氏而至王氏。是数百年而后见也。古今学者不绝于中。则渐之所磨以就者多也。渐者上不至颜渊子贡。而不至欲从而末由。下不至下愚。亦可攀援而几及。是故程朱之道为接于孔门之统者。惟其渐之足循。而万世无弊也。且夫顿之所得者。心悟也。悟心之妙。上智之所难明。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明。则中人而得与焉矣。为其德之弗明也。而教之以明德。今以德之不明。而绝于明之望也。则其于教亦反矣。故圣人之教如天。陆王之教亦如天。圣人之教如天云者。苍苍然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立于地而无不见也。陆王之教如天云者。天不可阶而升。则将永为凡民焉以没世耳矣。虽然成陆王之过者孟子也。子贡之称夫子曰。夫子之不可及者。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公孙丑之称孟子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公孙丑之言。则适得孔子之意。而孟子引而不发。余故曰成陆王之过者孟子也。孟子学乎孔子而正其统。陆王学乎孟子而流于佛。夫孟子于孔子。不可谓有二道也。而其流已如此。则百家所从分之异路。往而不返。何怪其然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孟子之言也。而陆氏之学。执之以为之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亦孟子之言也。而王氏之学。执之以为之术陆氏王氏学乎孟子。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奚遽入于佛。入于佛者。非允蹈之也。说不免焉。
夫有官而后有职。有职而后有事。事举而职修。则立之说也。为思言之也。今其言曰。墟墓生哀。宗庙生敬。是奚待于思乎。而先立之又非也。直指心体先立乎此。然后下学若是。则知行之序已倒也。易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程子以知至为致知之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知终为力行之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此学之终始也。知食之足以已饥。而后农夫耕稼以继之。知衣之足以御寒。而后红女织。以继之。陆氏基址之说是也。惜所以为之基址者非也。先行而后学以补其知。故曰其序已倒也。且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中庸之恉也。明乎心而无不明。而无事下学者。佛氏之教也。若夫明乎心而犹有未明。犹待于下学。此陆氏之创言。本于佛氏带果修因之说。非中庸之恉也。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道心并举为辞者。尧舜之言也。程子之言曰。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朱子之言曰。道心常为主。而人心听命焉。二子之言一家之说耳。今王氏于程子则是之。于朱子则非之。是乎所是。吾既知其是矣。非乎所非。吾亦知其非也。鸣呼。是所谓未成乎心而有是非。将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也。道心即天理。人心即人欲。道心人心。不容并立。故道心常为主。而人心自听命焉。今其言曰。人心之得其正者为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为人心。安有天理既为主。而人欲复从而听命。鸣呼。是欲明人心道心之非二。以就其转识为知之指。直所言之迂晦有不可解耳。儒者之于心也。见为二而主于一。见为二。故有听命之说。佛氏之于心。亦主于一而见为一。见为一。故有迷悟之言。王氏之于佛。则可谓同与。盖佛之教。端末虽异于儒。至其论心之要。退群妄。着一真。精妙微审。非圣人莫能辨也。然则儒何以不由之。固不可也。且夫王氏之学。既以合乎佛。而又必混于儒。全乎佛。而凡说之羽翼乎佛者。吾不复辟焉。混于儒。而凡说之冒乎儒害乎儒者。吾方且论之。人之情有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七者一有不节。则失其中。失其中。而人心肆焉矣。故曰有所亡。有所甚。直情而行之也。圣人者。动而处乎中。贤人者。求而合其中。故曰。虽有上圣。不能无人心。惟退而听命焉。斯发而中节耳。且夫动而处中者。不数数也。古者谓之天而不人。今欲以此为学者率。使天下法。则是性无三品也。夫不考性之有三品者。亦孟子之过也。何以明其然也。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云者。是瓦石亦有佛性之说也。以实言之。孔孟及佛。及陆王。其等不同。其皆得乎性之上也同。惟圣人知人性之不能皆上亦不皆下。故不敢为高论。而恒举其中焉者以为教。此所以为中庸也。孟子陆王则不然。以己之资。谓人亦必尔。虽曰诱之以使其至。而不顾导之以成其狂。故观于孟氏之门。检押斧械蔑如也。攀龙附凤。巽以扬之。益寡矣。陆氏方河决而天踔。其御心。犹役如隶也。然扇讼发明。上于心之精神一语。可谓率矣。及至王氏。一传而离。再传而放。不亦宜乎。故自孟子陆王至今。远或千年。近者数百年。而不闻复有孟子及陆王者。则孟子及陆王。固自由天授焉。
夫以千年数百年。而止有一孟子陆王。则是孟子及陆王。固不能人人皆尔。而孟子及陆王。必谓人皆可以为己者。其意甚仁。而其实固莫得也。则皆过高而失中焉之过也。陆氏王氏其取于孟子也。同其流而入于佛也亦同。而王氏之说弥甚。惟其人心道心之辨。执之者坚也。吾为辨其异。指其失。而其是亦出焉。无任来者謷乎以智孽为雷同也。夫谓心惟一心。非有二心。佛氏之恉。不可谓非妙契也。斯而析之。古今之明。吾未见议之所止也。吾尝致思焉。而。能语其故矣。夫所谓一心者与生俱生。人皆有之。然固失之六合之里。四方之内。往古来今放而不知求者几千年矣。尧舜也。孔孟也。程朱也。是迪明者也。若告子。若老庄。若佛及陆王。亦克尸而享之。因号而读之。是故尊言之曰道心。实言之曰明德。要言之曰仁。质言之曰本心。径言之曰生之谓性。悟言之曰本来面目。邂逅于墟庙。而谓之基址。省识于亲长。而谓之良知。则皆此物也。则皆常亲觌而有之也。顾孟子以上。所觌者有四端之物也。告子及佛。所觌无一物者也。故一以为义外。一以为一丝不挂也。是以其说不可由也。孟子所觌。告子及佛终身不觌。告子及佛所觌。数千年觌之者未数数也。陆王者。有以及于告子及佛所觌矣。而又望见圣人而未审。故犹影响未底于真也。虽然。又有辨。孟子言本心云者。指道心而言之也。其言放而不知求。则以有人心之故也。人心乍出乍入。实止一心也。宋有女子读孟子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曰是孟子也。殆未知夫心者耶。夫心则乌有所出入耶。程子闻之曰。是女子也。虽未知孟子耶。其殆庶几能知夫心者也。夫心固不可谓有出入也。女子者。习于佛之学。直指夫道心。而因蔑其人心。故谓心无出入也。程子之意。则谓出入也者。以操舍而言之也。心固无出入也。心之在人。名实昭然。然自佛释氏以来至于今。儒者辨说百端。卒未有识其为何物焉者。昧昧然。罔罔然。盖数千年弗着弗察焉也。故或以体言。或以用言。或以合性与知觉而有其名。言其言心之名象。精至此而止矣。而卒莫能着其实目为何物焉者。是故达摩欲安之而无可安。神光欲觅之而不可得。阿难七处征之而莫能定。皆同此昧昧罔罔焉耳。吾尝深体之。夫所谓心无出入者。谓肉团心也。彼析其义而未得。又以肉团心无出入。其言近痴。非精妙不能动人。因诬以被之神明之心。而谓其无出入。欲使人求之。以为至道之所在。庄子之若有真宰而不得其眹也。苏子瞻之凡思皆邪也。子由之本觉自明也。文信国高景逸之放大光明也。皆同此昧昧罔罔也。是故女子及王氏所见无以异此。而世之小儒。方将抓其唇而吹其焰。是乌足与语真知之契乎。是故心之为号。一言者实体也。而尧舜二言之。何也。曰。儒与佛所言心。皆谓神明也。神明有出入。则有人心道心之分。而佛氏直指道心。因诬谓无人心。遂诬谓无出入。甚而并心亦诬之谓无。而相与苦守一空。而尊谓之曰真如。呜呼。此求圣人从容中道而不得。因歧而迷惑之至如此。可怜哉。其莫有觉而已其迷者也。
尧舜孔子。以道心人心出入言之。其为解至确。而其为方甚密。惟不敢忽乎人心也。有人心而后有克治。有克治而后有问学。有问学而后有德行。勤而后获。及其获之也。乃其所固有也。贞固不摇。历试而不可渝。若夫所谓一心者。转乎迷悟而为之名也。转乎迷悟而为之名。转者一。其不转者又一也。顿悟者。迪乎悟而为之名也。迪乎悟而为之名。悟者顿。其不悟者。顿不顿终莫可必也。然则所谓顿者未尝顿。所谓一者未尝一也。虽然。此其大介也。若夫彼学行业名实之所立。又非小儒麤学所能历其藩。了其义也。吾尝学其道而。能语其故矣。盖彼所谓顿悟云者。其辞若易。而其践之甚难。其理若平无奇。其造之之端。崎岖窈窕。危险万方。而卒莫易证。其象若近。其即之甚远。其于儒也。用异而体微同。事异而致功同。端末异而矼乎无妄同。世之学者。弗能究也。惊其高而莫知其所为高。悦其易而卒莫能证其易。徒相与造为揣度近似之词。而影响之谈。或毗之谓吾能知之。或呵之谓吾能辟之。以是欲附于圣人之徒。而以羽翼乎大道也。而其说愈歧矣。夫惟不能无人心故曰危。惟不能常道心故曰执。今曰道心之外。不可增一人心也。又曰天理在吾心。本完全而无待于存也。呜呼。谈亦何容易耶。未尝反躬。故其言诬。未尝用力。故其言僭而不可信。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及请其目。则告之以非礼勿视听言动。今日学者但明理。理纯则自无欲。呜呼。为此言者。是求胜于尧舜孔子也。不辨乎此。则天下之真是。何所定哉。此仍即原道本论之恉。但韩欧所辟。特佛之粗。其失人人皆知。在今日无容更言。吾所辟为佛学精微。宋明以来。学者之弊在此。虽非今日切害。然吾以今时汉学粗末之转步。必入于此。故豫为坊之。其两引孟子。固以陆王公案所在。亦本程子言孟子才高。学之恐无把柄意。挥发之。如此。首尾一线贯穿。但行文太播弄。恐不为人所察。聊复自言之。
仪卫轩集多曼衍恣肆之文而议论每涉偏激是篇尤播弄自喜骤难得其指归观自注数语不以辞害意可耳
思而不学论
易本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窃惟圣人垂训。皆即其人所有之病而攻砭之。未有凭虚立论者。子之言思也。曰无邪。曰慎思。曰君子有九思。曰再斯可矣。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曰思不出其位。其示人以思之道如此。圣门诸贤。学而不思者或有之矣。若思而不学未之有也。虚无之习。始于晋人。心学之说。起于宋代。圣门固未之有也。然则夫子所谓思而不学者。将何所鍼砭乎。及读至下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忽悟曰。我夫子殆为西方之圣言之乎。夫佛氏称定慧。称圆明。冥心顿悟。虚无寂灭。正所谓思而不学者也。或疑春秋时尚无佛教。然余观周书记异。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太史苏由言大圣人生于西方。列子又云。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是释迦之生。已在昭穆之世。并非鲁庄时。虽传闻不一。然在孔子之前无疑也。又隋书经籍志。自汉以上。中国未传。或云久已流布。遭秦湮没。意者大雄氏之说。中土已有所闻。如老子五千言。彼时亦流于西方耶。圣人之言。似明有所指也。盖自古天地大运。至周而分。三教圣人。皆生于其时。释迦老聃。亦天生神智非常之人。孔子亦知后世有述矣。彼其聪明神悟。实可以一空诸有。自含万象。诚非寻常思议所及者。大圣人无常师焉不学。老聃。亦尝问礼。安知所云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者。非我夫子尝亲一试之。而并非设词乎。然而课虚叩寂终涉杳冥。徒为疲殆。古注解殆字如此不如学之实有据依。可以修己治人也。且释迦生荒邈之域。其地本无典籍。以其聪明超悟。自可不待学而能独辟一途。若吾儒生中国唐虞之后。诗书礼乐具在。循之则治。违之则乱。非可徒以思悟自立者。思而不学。亦唯释迦能之。世人学之。未有不入魔道者。故子一则曰无益。一则曰则殆。而即以异端目其教。以斯害诫其人。所以为天下万世防者至深且远。南宋以后。禅学之害直中儒者。视昌黎之所辟犹其浅耳。宋儒言佛氏之害甚于杨墨。以为害在杨墨后耳。岂知圣人所斥为异端者正指佛氏。而非杨墨哉。不然。思而不学。试问七十子中。孰是其人乎。云曾子之学独用心于内者。此谢上蔡之禅说。唐以前无此名目议论也。试问春秋列国。孰是其人乎。杂学有管晏矣。外教有原壤子桑伯子。然非思而不学之人也。即清静如老聃。亦尚非思而不学之人也。惟大雄氏之冥心顿悟。乃其人耳。即彼教言之。姚秦时。鸠摩什所绎内典甚多。及达摩西来。但得大意。不立语言文字。并彼教之说而一扫之。岂非思而不学。固彼中之宗旨如是乎。若曰。圣言广大至诚前知。为后世空谈心学者戒。是固然矣。然而何以有异端之目。索隐行怪之语也。此非明指西方之人而何。
经通序
周悦让
昔之诂经者曰正义。岂非以义有未正。即经不可得而明乎。顾义有大有小。其大义。则所以造道者是已。群言淆乱衷诸圣。于易曰大过。于春秋曰天子之事。曰乱臣贼子惧。曰知我罪我。于礼曰立。于诗曰思无邪。曰言。曰兴观群怨。曰事父事君。曰达。曰专对。是其大义者矣。然义有无待于正者。有未尝无义而不得为正者。有不必得其正而不得谓无其义者。如书之虞夏商周代各殊。典谟誓诰篇各异。礼之天地春秋各为官。吉凶宾嘉各为仪。虽不善读书者。亦不至迷其指归。此不待正者也。他如春秋之尊攘褎贬。诗之贞淫美刺。虽未必得其正。苟通乎大义。则皆有以合乎圣人之道而无所悖。故亦不必非也。若夫以五际言诗。以三科九旨言春秋。以游魂归魂言易。则虽有其义。固不可谓之正矣。义之小者。则篇章字句是已。字必有不可假借之义。句必有不可移易之字。章必有不可妄断之句。篇必有不可增减之章。此皆先圣所手定。诸贤所面受。自汉以来。诸儒以家法为训诂。自唐以后。诸儒以考订为发明。其有不合者亦希矣。然而校书如尘。拂而旋集。人心有知。温而日新。稽古同天。字无定义。爰奚周割。句无定字。鸿鴈来宾。咨冬祈寒。章无定句。击石拊石。洪大诰治。篇无定章。凡如此类。更仆难悉。误解复子而总己为居摄。误合唐棣而与权为反经。误举神道设教而天书兴。误解国服为息而青苗作。然则章句文字。其于造道。亦万分之一也。安得不惟此为兢兢。猥以矜奇固陋之见乱之也哉。尝谓必明于圣人之性情。而后其诂字句也不流于穿凿。必明于字句之义训。而后其绎圣言也不涉于支离。小大之义一以贯之矣。某小知不及大知。然自束发受书。于大义未融者。必谛察字句以观其会通。于字句未安者。必审测乎圣心以合其宗旨。本书弗得。则为旁征诸他经。注疏未详。或别紬绎夫旧闻。然后知诸经奥义固明见于经文之中。而读经者恒熟视若无睹。先儒旧说每散见于注疏所引。而诂经者每迁地而若忘。某因而通之。法可以一经通群经。可以一代通数代。可以今制通古制。而未尝敢以己意厕乎其间。凡以求无失夫正义而已。爰纂其略。名曰经通。是或亦治经家之一法也。于戏。童而习之。今已颁白。千虑之一。具录于牒。文成数万。其旨数百。罔敢凿空。皆繇实测。隅反于举。柯睨以则。我思古人。庶云心获。傥曰不然。请来哲。
与张皋文论文质第一书
吴德旋
昨过足下。读所着文质论一首。议论笔力。与明尤相上下。矫矫乎振时之杰也。虽然。仆窃有疑焉。忠信之谓质。而简。非质。礼乐之谓文。而度靡非文。文与质必相为用。然后可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商尚质。周尚文。尚之云者。犹言意之所贵焉耳。非谓文质有偏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使商之质胜于其文。周之文胜于其质。何以见圣人治天下之大用哉。故夫文质有偏重者。皆有叔季之世之为之也。周末文胜。时人求礼乐于玉帛钟鼓。而不知探其本。故夫子曰。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夫以先进视后进。则后进为文。先进为质矣。而其实夫子所称先进。乃文质彬彬之君子也。此可以明尚质尚文之说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谓也。三代之后。礼乐不兴。教化不行。其病在于未知有文。逮至老佛之徒出。去其君臣。弃其父子。以求所谓清净寂灭者。天下之人乐其说之诞而从之。则并不知有质矣。足下徒知老佛之以其术愚民。而民之乐为从也。曰。此足以见民之恶文。而欲反之质也。其信然与。其不信然与。足下之言。虽未尽轨于理。而文自卓卓可传。如曰。吾之文将以明道也。有一言焉不衷于道。则文甯不传。则非仆之所敢知也。足下之才与学。仆所望而不及者。抑心所谓疑。不敢不告也。书此以问足下。并质之子居。其必有以教我。幸赐裁答不宣。
与张皋文论文质第二书
吴德旋
皋文足下。仆见足下前所着文质论。词旨深远。猝难以明。辄敢疏其所疑以相质。欲因以畅引足下未发之旨。蒙赐答书。所以教仆者甚详而至。仆学浅识卑。即欲有言以益足下。譬犹挹勺水而注之河。其不足当有无之数也明矣。怀不能已。复有所陈。伏赐览观焉。足下之论。大旨以为礼乐者道之器。文质者礼乐之情。范其过中不及而一于道。所以教士。视其将入者而防之。视其既敝者而矫之。所以为民。故其势不得不偏重。夫圣人之教人也。以身先之。故不令而行。未有歧教士与民而二之也。如歧教士与民而二之。吾不知圣人之所以自为者奚若也。从其教士者耶。则是未尝偏重也。从其为民者耶。则是圣人乃自处于过中与不及也。而岂其然哉。又云偏重而既至其平。则圣人又将有变焉。不幸而无圣人。则其重遂日积而不可止。此又仆之所大惑者也。夫既至于平是一于道。一于道。是胥天下而为文质彬彬之君子矣。谓非圣人之所大愿乎哉。曷为乎又将有变焉也。在足下之意。固以为视其将入者而防之也。然试忠商周得天下之初。其时文质果已至于平。而圣人从而变之与。抑不免于偏重之为患者与。仆云忠信之谓质。礼乐之谓文。而足下非之。在仆则固自有说。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子者商也。传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孟子以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而言礼乐。则曰节文斯二者。乐斯二者。仆之为此言。未尝盭于孔孟之旨也。先进之于礼乐。以忠信为主。而礼乐辅之以行。故文质得其中。后进之于礼乐。则徒袭其虚文。而无有忠信以为之主。故不可从也。足下又何疑于先进后进之于文质哉。且尚文尚质云者。圣王当日不过流示之意焉耳。岂尝嚣然自号于人曰。我尚文乎。尚质乎。夏商之政。其详不可得而考矣。至于周则周礼仪礼。其书具在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夫以夫子之圣。而曰从周。则非从其胜质之文可知也。吾以是知非周之偏于文也。周非偏于文。吾又以知商之非偏于质也。盖质者百世不可变。若夫文则因其时以斟酌损益之。而使之称于质。斯已矣。足下无泥于一质一文之说也。君子之立论也。定一意焉以为之主。虽百变而不离其宗。而要之在使人可信。足下之意。大要以周之衰。民敝于文。自周以来。天下之势。未尝一日不欲反于质。特无圣人以善其后。故使异端得以乘其隙。夫老佛之道。矫于文而丧其质者也。矫于文而丧其质者之足以为天下害也如是。而足下犹云矫枉者必过其直。毋乃强焉以口给御人。而自忘其说之颇乎。足下云。吾之所谓反质者。固将从兴礼乐始。由足下之论言之。如此则甚似而几矣。然反质云者。对民之敝于文而言也。后世之民既相与自去其文。尚何反之足云乎。且夫君臣父子。固不可即以为质。而舍君臣父子。则又别无所以为质。质之不存。文将焉附也。质先而文后。此自古圣人不易之定说。也。佛老去君臣。弃父子。尚得谓存其质者耶。吾之以民之从佛老为不知有质者。其说如此。而曷尝与礼乐为文质耶。仆于道茫乎未有得者。足下望仆讲求其非。以趋所是。仆故不敢自退。伏愿详察而审思之。务使合于孔子之道。幸甚。不宣。
与吴岳卿书
姚莹
岳卿四丈先生足下。顷友人自南雄还云。足下欲于连阳事竣。即息心读书。莹闻之甚喜。海内豪杰之士多已。莹耳目至隘。犹得屈指某也贤。某也才。其耳目所不及者。亦得大略想其风望。盖魁奇雄杰。往往不乏。至若志气纯明。践履贞白。又能虚中求善。或未有如足下者也。虽愚者千虑。亦复何所赞益哉。然惟足下素有克己之功。兼以求善之笃。以莹譾陋无似。向承爱纳最深。义不当不有所陈白。惟裁察焉。窃意未悉足下所欲读者何书也。将以平日所求古人之学更加讨论乎。抑将求进于科举之学乎。今天下彬彬。可谓同文之盛矣。然窃有慨焉者。非士不读书。而读书通大义者罕其人也。夫读书不通大义。与不读同。为学不法古人。与不学同。二者不可不择也。古之学者。不徒读书。日用事物出入周旋之地。皆所切究。其读书者。将以正其身心。济其伦品而已。身心之正明其体。伦品之济达其用。总之要端有四。曰义理也。经济也。文章也。多闻也。四者明达谓之通儒。其次则择一而执之。可以自立矣。后世学术纷裂。纯杂多门。然一艺之成。咸足通显当时。称名后世。未有猥俗浅陋。如近日科举之学者也。 国家立法之始。原以正人心。厚风俗。使学者服孔氏之遗经。鉴往代之正史。旁逮天文律历诸子百家之言。皆习而通之以底于用。故三场试以制义。并及诗策。所以求通才收实效也。意岂欲天下之人。尽弃经史子集百代之书。第取所谓鄙儒论说。与夫先辈及近时应试举之文穷年殚精。唔摩拟而已哉。自世之操选举者。不能以此意求士。苟以新奇浮华为尚。士人读书惟知进取为事。不通大义。不法古人。风气一坏。如江河之决。不可复挽。有志于学者。纵不能塞其流。亦不当更逐其波也。足下资性明笃。素自拔于流俗。读书为学。具有古人之风。所作诗文议论。皆极高旷。每叹为不可及。然窃有惑者。似乎犹有科举之见。此非所望于君子也。夫士人进身之正。舍科举无由。岂谓不讲然后为学哉。鄙意以为讲之有道。不必如世之所云也。今使足下口不绝吟于诗书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诸子百家之编。轨必遵乎仁义。说必准乎儒先。因端以竟其委。沿流以讨其源。若游乎江海之广。不知其至也。以日而以年。当其未得也。茫乎东西之无极。及其有获也。恍乎左右之逢原。当其难也。发一虑而多窒。及其易也。纵千言而沛然。以求义理则甚精。以求经济则甚实。以求文章则甚茂。以求多闻则甚广。科举之学。出其绪余而已足。又何全力之攻焉。况乎科举之功。浅而易通。以足下素所制作。即已甚工。所以未得志者。非术之未至。或时有未逢耳。又何疑乎。尝谓士人进取。固不必为必不遇之文。亦断不能为必遇之文。惟以吾之可遇者。俟彼之取否可已。莹于此事。尤所云猥俗浅陋。并未能至于可遇也。徒以家遭中落。身遭迍邅。不得已而汲汲求之。若足下夙事帖括。既已有功。而身势又非艰迫。父兄彪炳上第。子侄又辉映而起。家虽贫乏。有仕宦者足以养其身。非莹之比也。犹虑进取之术未工。更求精进。岂真以一第为荣哉。有以知足下之不然也。未进身固有所由。然既进正复可虑。平素无所蓄积。一旦茫然决裂者多矣。足下贤者岂有此恨。然愿于古人之学。更有充益。科举之学。第勿荒废而已。异时所学既成。登进于上。使天下之士。谓读书学古。固无妨于进取者。自足下始。则所谓不逐其波者。未必非所以塞其流也。其有功于人心风俗甚钜。岂非足下夙昔之志愿者哉。不揣狂直。幸垂听焉。
再覆赵晋斋书
曹肃荀
阁下手书。承教良多。论学谈心。出自躬行心得之口。倍令神悚。而其间有鄙意所未喻者。不得不反覆叩之。以发阁下之洪钟也。物则民彝。生人皆有。圣贤非有余。庸愚非不足。所赋于天者同也。而上达下达。卒判天渊者。师道不立民不兴行。君子少而小人多也。古今学术之患。不在真小人。而在伪君子。真小人不惜声名。不顾廉耻。所求者富贵利达。人皆知之。若伪君子。则欺世盗名。文过饰非。方且借孔孟之言为藏身之固。间袭取其近似者。以博廉让之名。孔子所谓色取行违邦家必闻者。正谓此耳。夫伪学之弊。今古同之。阳明之致良知。提其真心也。念台之必慎独。防其伪念也。明之中叶。世道人心。江河日下。王刘二子忧深虑远。始终讲学。诚欲以遏人欲。存天理。是以大声疾呼。不忽斯世斯民之陷溺。不避庸夫俗子之毁伤。不惧宵小憸壬之忌。。虽以身冒不韪而不辞也。尤西川私淑阳明。得薪传于刘晴川。而力肩斯道。孟云浦吕豫石皆继述西川志事。月有会。日有讲。提唱正学。不避人言。今其书俱在可覆按也。而阁下乃曰讲学之名。古今所忌。蜀洛东林。怕其前鉴。毋乃异于仆之所闻乎。君子之为学也。内以事其身心。而外以备天下国家之用。非讲学无以淑身。非讲学无以善世。伊尹曰。予将以斯道觉斯民。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今以中下之资。勉强力行。犹恐不逮。而顾曰课心之法。即求即得。主敬存诚。无所谓难。则是以从容中道望学者。揆诸孔孟先难之旨。列圣其难之心。恐不若是易耳。且夫讲学者亦讲明此大学而已。古者十五入大学。明德新民。皆所以修身。齐治均平。何一非性分中事。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胥本此真实无妄之心。以纳人己于大道耳。只知成己。何暇为人。只知成物。何虑招谤。勤勤恳恳。以求此心之安而已。若恤人言而废讲学。则是以孔孟之所忧。伊尹之所任者。皆因人言而止。而谓此心能安乎。夫三代所谓小学者。六书之类是也。古之大学。粗之在礼乐射御之文。而精之在天地民物之大。近之在日用饮食之内。而推之在天下家国之间。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终始本末。一以贯之。学无大小。功分先后。服而习之。优而饫之。践形即所以尽性。穷理亦可以至命。故周官为天理烂熟之书。而六官分职率属。大小钜细。罔弗毕赅。三物六行。皆大人之事。即皆大人之学。自子朱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与洒扫应对并隶于小学。今人遂轻六艺为末文。而以礼乐射御书数为粗节。此三代以后之学术治术所由分也。今阁下乃以小学较性理尤为亲切易从。庸讵知性天为皇降之衷。而物则民彝。与夫日用伦常。皆由此而出焉者乎。主敬存诚。洛闽所以接洙泗也。尽性达天。孔孟所以衍羲文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千古圣贤。未有不灼见其大原。而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参赞天地化育。以优入于大学之道。由是观之。则五子之性理。乃大人终身由之而不能尽者乎。若以小学较性理为亲切。则是得其粗而遗其精。吾不知大学之所谓明新止至善者。果安在耶。至谓讲学必致启人言。且自课心。此言自修则可耳。自古修己治人。本属一贯。课心者必征诸事。事亲从兄。皆有节文。入孝出弟。非徒默而成之也。今曰绝口不谈。吾不知门内子弟。与列吾门墙者。果尽高明。而能恪遵无言之教乎。抑听其自为。即能相与有成乎。诗曰。诲尔谆谆。孔子曰。诲人不倦。韩子曰。君子不得位则思修其词以明其道。某深有惭于斯言。而欲以古人之自书者。揭诸坐右。时自勉以勉人耳。不独高立崖岸。俯视一切。则吾岂敢。即好名一念。又岂仆之所存心者乎。大道为公。赖讲而明。累累数千言。非敢以渎阁下。亦欲共明此道而已。详说反约。是所望于博雅君子。
覆郭筠仙中丞书
曾国藩
前得惠书。猥以老年抱孙见贺。稍稽裁复。顷舍沅弟钞寄尊函。痛陈自宋以来言路之蔽。读之乃正搔。痒处。船山先生宋谕。如宰执条列时政。台谏论宰相过失。及元佑诸君子等篇。谈之特甚。咎之特深。实多见道之言。尊论自未以来。多以言乱天下。南渡至今。言路持兵事之长短。乃较之王氏之说。尤为深美。仆更参一解云。性理之说愈推愈密。苛责君子愈无容身之地。纵容小人愈得宽然无忌。如虎飞而鲸漏。谈性理者。熟视而莫敢谁何。独于一二朴讷之君子。攻击惨毒而已。国藩自临淮遭风后。抱病月余。请假两次。十月具疏请开各缺。蒙 恩准释兵符。交少荃接办。而令鄙人仍回两江本任。贱恙标证虽除。本原已亏。说话稍多。舌端蹇涩。不能多见宾客。多阅文牍。断难胜两江繁杂之任。顷已两次疏辞。如不获 命。仍当再四渎陈。得请而后已。受 恩深重。义难以置身事外。祗可留营调养。去岁所示北陌东阡。扶杖观稼。势诚有所不能。又闻吾乡俗日奢靡。百物昂贵。保至提镇副参者。不甘家食。跃然有鹰隼思秋之意。而哥老会人数太多。隐患方深。阁下细察物理。桑梓不至别罹恶劫否。后进中有好学笃志之士否。便中示及一二。
答倭艮。先生书
吴廷栋
承谕刚柔得中。本于光大。而始于居敬穷理之功。非反躬实践真有所得者。不能见及此。愿相与共勉之而已。至仕风之敝。期于专心职守。继以激劝。自是整理以渐之道。此种颓俗。到处皆然。而东省尤觉肆无顾忌。大抵锢习日深。全由人心陷溺。非振聋启瞶。直从人心挽回。先能激发其愧耻之隐。恐终无望于转移耳。某自愧诚不能动物。牵制甚多。惟是坦怀相示。存与人为善之心。开以自新之路。而兼听并观。不敢一毫自是。不敢一念忿激。谆谆告诫。犹复狃于故习。然后去其太甚。庶几有所劝惩而共奋于功名之路耳。然不能自践其言。实只虚愿也。何能遽望丕变乎。岂意此心不能取信于属吏者。而竟有谅于道途。遂谬加以无实之誉。反之此心。愈觉夙夜难安矣。兰泉因在籍与黄矩卿办团练。为新制军所劾革职。此不过为抚安回民之计。非论是非也。
与许海秋书
程庆燕
士君子一经通籍。当多读官书。博询掌故。凡制度法令。其宏纲钜目。委曲详明。必一一经心过目。使条理贯通。钜细毕举。储之以备一日之用。若历一职而考其旧章。授一官而求其成式.徒知钩贯稽榷。巧为趋避。常格之外。毫发之举动。皆将沮格而不能行。盲叟历阶。任人牵持。拾级聚足。栗栗然且惧颠越之不暇。而何暇能有所树立哉。 国家县法布令所以敷治。非以使人隳其治。分职而司。所以使人展其才。非以挫抑人之才。能者举吾之所欲为以奉吾之职。举吾之职以奉 国家之法令。而不能者束于法令以自小其职。局于职守以自没其志。唐宋以来名臣。往往生当叔季。考其时世。处其朝者。几如羝羊之触籓篱。而彼二三伟岸不。之人。与众同朝。与众同禄。独其昌言谠论。丰功伟业。卓然自表于当时。非独经史湛深。胸臆浩落。亦其留心于当世之务者切也。方今典章该备。揽大势于一统志。总大局于会典。则六辔在手矣。则例观其通。而律复精其变。则控御有方。而无衔橛之变。陷淖之灾矣。八旗通志。开国方略。及朔漠准噶尔大小金川临清诸。。推究其作用而神明之。虽遇太行之高。孟河之险。而驰峻。。勒悬。。如行平地矣。尊卑有礼。农桑有时。文之监。器之式。宫之史。官之表。职则之图。博收而广取之。可以备鸾和之节。佐鞭策之施矣。 列圣之训谕。并所刊为要览格言。成宪荟说者。细绎其大体。存录其实际。 祖宗之明训。当切于前哲之陈言。时其适而奉扬之。更有以范我驰驱矣。心术者制车之式。智量者相马之方。车既攻。马既同。而复能师事造父。友事王良。不惮烦问涂于已经。则虽负载千钧。日行千里。结驷连骑。方轨并驾不难也。凡所陈书目。不下千卷。日览一二卷。二三年可毕。即有断续。五六年可毕。及此闲曹。毋苟过时日。上以副 朝廷畜养人才之本意。下以行桑弧蓬矢丈夫之志。所恶于吏事者。逢迎巧宦耳。然不可惩噎废食。所宜惩者邀功树名。任意武断耳。武断则偾矣。然亦不可壹意避谤。畏懦蹙缩。箝口结舌。而惕息不能自振也。凡人立身处世。不必高言道德。道德虚位。何者为道。何者为德。未详其实。浑举其名。近似者足以乱之。作伪者且以坏之。不如就人情物理着实求之。人情有是非。物理有顺逆。事事留心。必有实济。夫推诚布忠。十失九得。机智相御。十实九虚。足下其欲避失就得。取实舍虚乎。则吾此言。尤阅世之实据。 辇毂之下。四方贤杰戾止。足下得所戚藉。引而近之。就而询之。亦一身体用得失之林也。惟流品既杂。黑白须辨。辨黑白须平好恶。我虽善。而人之好我誉我者。未必皆善也。我虽无不善。而人之恶我毁我者。未必皆不善也。况我之未能有善无不善乎。时存此念。好恶自平。好恶傥乖。邪正参错。他未遑论。而扰扰风尘之中。潜濡暗浸。素衣化缁。先不免矣。足下裁之。
上制府曾公书同治元年
杨德亨
客岁五月间。过不自度。奉书上渎。乡人自省垣来。乃知今二月间。始获上尘清鉴。近者洋夷猖獗于外。粤匪蹂躏于内。剿捕之宜。日烦 庙算。攻守之策。时劳帅衷。而亨之所奉以上闻者。顾乃一语不及时事。盖不敢遽及也。夙昔既无相知之素。资望复无动听之阶。遽及之。将或言以人废。而亨之所欲及而不敢遽及者。又非可以不废可以废之言也。兹栖迟江右。帡幪宇下。已逾年余。读书之暇。侧闻二三父老。歌颂德政数大端。不禁狂喜鼓舞。谓古大臣固自有真。而非可以寻常意度也。亨布衣穷居。环顾时事。每尝歔欷兴叹。盖有痛心疾首。积十余年而无可告诉者。以为不得其人。虽矢诚再三无益。徒自辱耳。今幸得遇执事。请尽布其区区之忱。窃以为世道之治乱。由于吏治。吏治之纯驳。由于人心。而人心之邪正。由于学术。学术者。人才所由以成。风俗所由以美。拨乱反正之功。所由以建也。方今天下之患多端。其关系重大。受病在本原之地者。无过学术不明。议者以洋夷粤匪之为祸。日苦乏才矣。亨以为不救转学术。则人才无由以成。日患饷缺矣。亨以为不救转学术。则良吏无从而得。富民因以富国之术。无从而知。今有病证于此。为热也而投之凉剂。为寒也而投之温剂。此医道之常。无足异者。良医则不然。不拘拘于寒热外见之迹。必深探其寒热之所由致。与其所终极者。因以得其本原所在而治之。则病愈可以收全功。可以无后祸。今天下洋夷粤匪。寒热外见病证也。学术不明。则寒热所由致。与其所终极。盖本原所在也。贼来而剿之。贼去而抚之。今日复某城。明日杀某贼。盖热而投之凉剂寒而投之温剂也。济急则在一时。除患则在外见。是岂可谓非劳绩。亨以为不得本原所在而治之。则扶东倒西。无以收全功。止乱生乱。不能无后祸。夫士子所读。乃四子书。所为文。号为代圣贤立言。而亨顾以为学术不明。且以为此盖洋夷粤匪之乱所由致。与其祸所由终极。则何也。书同学同。而所以学之志不同也。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成。则推吾之所以自成者以及乎人。志者。志此而已。今则不然。志不存乎圣贤。而存乎科举。如此虽日读圣贤书。要之只是名场而已。利薮而已。以此求名利之心。居家为子弟。必逆必傲。以此求名利之心。在朝为官吏。必贪必污。欲求不负国家得乎。不祸斯民能乎。古今之念切饥溺者。皆古今之尘视轩冕者也。古今之得失心热者。皆古今之蟊贼内讧者也。天下如是其广。仁人义士英才大略如是其多。即如粤匪煽乱以来。所在杀身成仁者。不可枚举。岂尽名利之徒。而亨顾以为学术不明。且以为此盖洋夷粤匪之乱所由致。与其祸之所终极。又何也。书同学同。志亦或同。而所以为学之功则大不同也。夫能广人才扩人心者。古圣贤实学也。其为体也。则仁义礼智。其为用也。则修齐治平。实尽其心于戒慎恐惧之中。实践其事于日用行习之地。处则纯儒。出则名臣。天下有身践其事而心昧其理者。未有不身践其事而能心通其理者也。今民间构宅舍。进良工而授之任。良工直任之不辞。无难色。然逾数日。宅舍告成。一一如初约。良工胡乃竟能如是。今日所任。乃平日所素习。有定程有定守故也。
天下一大宅舍。今天下乱矣。起而任事者。能如良工之必告成乎。能如良工之直任不辞无难色乎。生才足济大事者。千万人中间或偶得一二。然不充之以学。能如良工之一一如初约不爽毫厘乎。是岂我士子之聪明睿智。反不如良工耶。又岂天下之成。其难易之故。困非成宅舍比耶。无他。平日所为悉心力以图之者。求名求利之文。而家国天下之实用。未尝一刻入其心。以为稍入其心。则文不工。而名利不可复得。夫一技一艺之末。犹不可以幸成。家国天下之大。经济之重。而猥欲以不事事者坐收成功。亦见其惑矣。一旦任之家国天下之事。固宜其茫然失措而不知所守也。农夫也。一旦而授之女红。闺女也。一旦而授之农务。心手两穷。仓皇四顾。情景殆复类此。昔楚汉之际乱极矣。高祖得三杰而天下平。汉之中叶乱极矣。光武得邓禹诸君子而天下平。隋末乱极矣。太宗得王魏房杜而天下平。此真成宅舍之良工也。后世震其功业之赫赫。必曰此盖天生异人。而孰知其晦养时。学问成就。固不可诬也。诸君子学业所由。今虽不可复。。然历代名臣集具在。如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公韩魏公王文成公。其学术底蕴可覆按也。皆非无本之学而能成功者也。文成以三千散卒。破宸濠十万精兵于鄱阳湖中。如操左券。其时兵将调遣之后。铳。声震远迩。阳明与其徒讲学中军帐下。俨如常时。心定故也。事习故也。我 朝开国之初。大儒辈出。其尤着者。汤潜庵陆稼书李厚庵张清恪诸大儒。后先继美。德业功业。卓然可师。一时风动。士知实学。康熙雍正干隆嘉庆二百年间。士风吏治。比隆三代。迨道光以后。渐陆替矣。士不知以体用为学。吏不知以君民为心。而洋夷之毒。乃遂乘之以入。毒已入。谋之不得其术。用之不得其人。而镇江甯波之祸。乃遂因之以作。然祸犹在洋夷也。迨至外祸作。而粤匪伺间。嚣然内变矣。然变犹在岭外也。迨至内变起。而奸民乘利。纷然从乱矣。吴楚之地。乃遂渐以糜烂矣。东南至此。可胜痛哉。江河之成也。起于细流。斧斤之寻也。起于毫末。洋夷粤匪之煽乱也。起于士不以体用为学。吏不以君民为心。然则前所谓方今大患。在学术不明者。不信然与。 国家科岁试。乡会试。率以四子书课士。辅之以五经。佐之以策论。而又以十二年一拔其萃。而又不时特选其优。每逢 圣主登极。复又重之以孝廉方正之举。品学兼崇。才德。录。其法不为不备。 国家所以收多士之庆者以此。今之取士之法。犹是盛时之法。而学术乃至不明者。又何也。法具令具。而所以鼓舞于法令之外者不具也。古圣贤之陶熔天下士也。不恃法令而恃精神。其或好或恶进退荣辱之间。常有以鼓舞天下。使之其相乐于为善而不自知。盖在上者好上之所注。即为在下士子风化之所趋。此中感孚之故。固非俗吏拘拘法制中者所及知也。今天下士大夫。吾见其以科甲为荣矣。不闻其以圣贤为荣。父兄师友。闻其以科甲相劝勉矣。不闻其以圣贤相劝勉。凡以朝廷之所好。草野之所荣。在此而不在彼也。如此而犹能一以圣贤为学。绝不为世俗荣辱所摇夺。此惟生有圣质者能之。大臣之有风化之责者。岂宜尽以生有圣质。概期之天下士哉。
近日学使案临。亦或有见于此。试士时间以小学性理命题。意在提唱。不知上之化下。下之应上。精神全在法令名号之外。徒以名号求之。士亦以名号应之而已。陶熔无具。古圣贤体用实学其将何以明乎。执事为东南司命。上则 圣天子倚为心膂。下则百万生民。奉为父母。治军驭将。赏罚不以私亲故。爱民重士。小惠不以掩大德。凡所以为生民图万全者。无不详尽。矧此本原之地。甯非经纶所及。敬敷书院。见在开课。议者漫谓执事借此录才。兼以恤士。亨则以为际此军务倥偬之日。平戈扰攘之时。而急急以考课为事。微意所在。必当深有见于本原之地。盖以培养人才为 国家之用。其精神鼓舞。必当大出寻常意计之外。俗吏斤斤诗文之为。岂足以拟吾执事。以亨之不智。而犹见及此。矧执事之聪睿四照。间世一见者哉。友人候选知县陈睿。四品卿衔杨摛藻。承乏幕下。亨客岁曾以学术之弊为言。盖深望二君以振兴学术为进言第一着也。见在书院开课。似宜于士子中择其有志质近狂猖者。别为一室。授以古圣贤体用实学课程。使之并力致志于此。不以时文第其高下。惟观其志趋之所存。学业之所专。才略之所发见。拔其尤者优之礼秩。其于海内英杰来见者。学术各有不同。执事俱引而归之于明体达用大道之中。如此行之四方。宜有闻风兴起者矣。朱子与刘共父书有云。权力所及。则察之举之。礼际所及。则亲之厚之。皆不及。则称之誉之。又不及。则乡之慕之。如是而犹以为未足也。又于其类而求之。此数语者。人心风俗所由以转移。而学术所由以救正者也。盖古圣贤所以鼓舞天下。使之共相乐于为善而不自知其道。莫神于此也。生年二十九岁。困极发愤。始以穷经为事。三十五始知有体用实学。嗣后用志渐知向裹。益。读诸先儒书。识解虽增。衾影终愧。遭乱转徙江右。困苦流离。而读书之功。不敢一刻少懈。间有所见。辄自录存。谨呈上读王阳明集拙语读筹海图编拙语二册。军政之暇。乞赐披览。夫夤缘之习。君子所谨。假忧国之公。济夤缘之私。生之所大耻也。忧国一念。贤愚所同。避夤缘之嫌。没忧国之实。又生之所大不忍也。兹幸故乡荡平。将挈眷归籍。迂道赴省。应学使试。循例当页入成均。先期斋戒积诚。谨以十余年所蓄无从告诉者。布之执事。不胜惶恐之至。